



跟瀾君兄接觸,從生疏到親近,他舉止溫文爾雅,通常都是表情沉靜鎮定,話語也不多,大多時候在傾聽別人談話。經過一段時間了解,發現他性格獨立、倔強,為人處事沒有多余的枝節,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
王瀾君是一個執著求真的書家,對待藝術嚴肅而虔誠,經過多年探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貌,成功與否,我想仁智互見,得失均有,不必計較太多。在當代張揚個性的審美文化氛圍里,由于王瀾君淡泊名利,不與世爭,其書法作品亦彰顯其秉性,具有詩人的灑脫與自由的情懷,亦有騷客賦秋聲的蒼顏,淳樸自然,集古出新,灑脫飄逸。
書法講究“形與意合”,跟禪法、道法是相通的,不能機械臨摹,也不能刻意為之。王瀾君用筆表面上行云流水,而其實“運力如抽絲,兩手似撕棉”,氣在體內感覺有一種相吸相斥的磁場,如“行如蹚泥”“風中旗,浪中魚”,在形體運動中心手合一,氣韻相諧,心、意、氣、力一環緊扣一環,缺一不可。書寫起來濃淡有致,穩重大氣,古趣盎然,起筆收筆簡約而有法度。
好的行草作品,多少遵從音樂性的變化原則。王瀾君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他通過筆勢的提按、頓挫、輕重、長短、高低、粗細、方圓、曲直、豎橫、寬窄、疏密等等,形成一種內在的節奏和旋律,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相融合,呈現出一股外秀內勁、流暢通脫的音樂之美。同時,從結構、布局、謀篇等方面,章法抑揚頓挫,委婉起伏,峰回路轉,通過各自不同的手法來表現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表達了書家的歡樂、喜悅、彷徨、憤怒、激情、滄桑、希望等情緒,使之成為個性化并帶有自我烙印的藝術。
書法家不但要“知其法”,還要“得其能”。王瀾君致力于書法的結體,喜歡從“大篆”之中找尋創作的靈感。他在悉心揣摩研習之中,反復實踐著筆法點畫的運作,一點一畫、一開一合、一張一弛都是從反復的實踐中來,講究每一筆畫都有出處。他的字上窄下寬,顯得沉穩厚重,勻稱和諧,顧左而盼右,注重銳角與鈍角的交錯方式,乃至空間的松緊節奏等等。
王瀾君書法點畫干凈利落,使墨濃淡相輔,結字疏朗清奇,作品曲折而又委婉,張揚而又含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地調節人們的思維。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