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的藝術現代化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已經開始,無論是林風眠等為代表的“拿來派”和以徐悲鴻為代表的“聯姻派”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探索階段,正如人們常說新文化運動就如同中國的啟蒙運動。可是這個“中國版啟蒙運動”并非如同西方的啟蒙運動一般以哲學為基礎的由內而外改良,而是以表現形式開始的由外而內的改良。在當時的中國,民族矛盾激化,所有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是以救國救民的心態去學習,過程中開始都是以“洋為中用”思想指引的救國運動性質,藝術家將自己的創作方向開始投向海報和大規模抗日題材的主體性創作上。
從材料上看,這個時期的中國藝術家基本上用的都是較為傳統的材料(油畫材料和中國畫材料)。使用中國畫材料的藝術家是以徐蔣體系為代表的學院派,他們的創作雖然還是以毛筆宣紙為主,但是觀察方法和方法論幾乎照搬現實主義,對于原本中國文人畫影響下的以水墨和神韻的固化創作沖擊很大,但這并不能說明這一時期藝術家有意地去繪畫性,相反他們是在找尋更加西方化的中國畫繪畫方法。這一部分藝術創作就是我們后人所說的“中西結合”。而使用油畫材料的藝術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幾乎照搬文藝復興之后的肖像、景物、風景的所有方法進行創作,改變是對象從西方轉為東方。第二類藝術家是使用油畫材料來進行文人畫式的創作。換言之就是用油畫方法畫文人畫。這一類藝術家的創作很大程度上偶然性比較多,原因是這種創作視覺上比較接近“野獸派”等西方當代運動成熟期的表現方法,然而卻沒有相同時期西方的邏輯概念。
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由于科技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媒體的出現,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將面臨著許多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在藝術創作上,世界各國的藝術家既深受自身文化傳統的浸染和影響而表現出自身強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時也處在國際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之中。因此,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同時體現了我們時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藝術家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的創新之作。
由于中國的日益開放以及文化傳播和信息交流發達,中國的藝術家分化成傳統中國畫型,學院架上油畫型和新媒體和材料型(行為、觀念、裝置、多媒體等)等各種藝術觀念的認識和理解的不同而越來越多元化。從藝術生態和社會贊助關系的角度來分析,由于藝術的展示方式、渠道、策劃方式,贊助來源的多樣化使今天的中國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生態。
關注中國歷史與現實。中國的當代藝術第一要強調中國的當代性,中國近百年來的發展與變革,同時也交織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全球化與本土化、國際性與民族性的沖突與交融的時代性之間。因此如何面對中國文化傳統,以及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必須關注的問題與特點。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后現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當代中國同時具有前現代社會、現代社會與后現代社會的交織并存的狀態。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及社會形態不斷變革的形勢下,中國當代藝術必須關注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問題,如人性與價值問題、環境與生態問題、民族與地域問題、生存與權利問題等,從而構成中國藝術的當代性與文化特點。今天的藝術并非僅僅是材料與形式風格語言的層面,而更為重要的是文化觀念與社會意識。
三
社會意識是社會精神生活現象的總和,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也就是說社會意識其實是一種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約束尺度。
社會價值尺度也就是社會意識作用對于藝術家的創作思考尺度影響是很大的,如何在不同的社會時期中進行藝術創作是一個藝術家應該思考或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藝術家作為社會藝術家所承載的責任往往會支配藝術家的創作,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進行的創作應該是關注時代,關注生活,要從自己的視角反映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這樣的創作才真正有意義。
(作者系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碩士研究生) (責編: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