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的藝術品
葫蘆諧音“福祿”。因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代”諧音。“福祿”“萬代”即是“福祿壽”齊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葫蘆與它的莖葉一起被稱為“子孫萬代”,表意家族人丁興旺、世世榮昌。葫蘆制成的工藝品,稱為匏器。匏器具有工藝優良、紋飾清晰、器形優美多姿的特點。由于葫蘆色黃如金,時間愈久,其色愈重,因而傳統匏器看上去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那些經過收藏者長期把玩摩挲的傳世匏器,更給人古樸、凝重的美感。
匏器作為藝術品,最早出現在明末,據載,為明末太監徐九公所開創。匏器藝術品問世后,廣受坊間喜愛,至清康熙時傳入宮廷,為皇家御用。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曾在瀛臺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并派專人管理,生產出許多清朗典雅的匏器藝術品。
現存的傳統匏器,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賞玩之物,應有盡有。具體說來,現存的傳統匏器,以清中期以前的匏器最多,包括杯、盤、碗、壺、盒、瓶、筆筒、鼻煙壺、蟈蟈籠及樂器等款式,其中康熙年間的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弦琴等物為最精。
在十幾年前,人們根本都不會想到這種民間的雕蟲小技會走進拍賣場, 而且還會有一個大價錢。清中期以前的匏器多為官方制作,且為上層人士使用和把玩,大多存于博物館中,北京故宮就有匏器藏品590件,匏器流入民間的較少, 即使臺北故宮也無此藏品。所以藏家不易在收藏中搜尋到清中期以前的匏器。而流入民間的那一部分,多涌向少數專業收藏人員手中,他們對匏器的熱愛可以說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只為喜愛,而不是為了投資。由于流入市場的匏器較少,所以參與的人就少,不能掀起一個大的收藏熱潮,但是一旦清中期以前的匏器現身市場,立即會成為藏家角逐的對象。
2003年嘉德秋拍中,一件清乾隆年間的模印八仙紋匏瓶拍出了迄今為止的最高價——63.8萬元,而同一專場一件清康熙年間的弦紋葫蘆器(底款為“康熙賞玩”款)同樣受到眾多藏家青睞,最終以19.8萬元的高價拍出。2008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只雕刻精致的清代玳瑁雕花蟈蟈葫蘆,以2.7萬元高價成交。2009年北京永樂春拍中,一件估價2.5萬元的鏤空玳瑁蓋官模云龍紋葫蘆,成交價達到了 8.7萬元。由于匏器的市場很狹窄,所以匏器在拍賣中很少見,目前也只有嘉德等少數拍賣公司拍賣過,其余的都是在雜項中偶爾出現一兩件。
正是由于市場狹窄,匏器的收藏并沒有受到資本的惡意炒作,市場價值一直在穩步上升。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一些賣舊貨的攤位上,一只品相好的傳統匏器幾十元就能買到,然而如今,購價最少也得上萬元。
身份嬌貴的羽毛扇
按中國的象形文字理解,“扇”字從“羽”,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于周昭王時,有盂夏取鵲翅為扇之說,所以羽毛扇至今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
羽毛扇為引風納涼、遮日蔽塵之物,除了歷史悠久外,還具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各種精制的羽毛扇成為尊貴身份、高雅氣質的象征。歷代帝王將相都用雉羽制作成長柄羽扇作為出行儀仗,以顯示王者的高貴權威,文人雅士也喜執羽扇以顯風流倜儻。正是因為有了羽毛扇,諸葛亮的藝術形象才于儒雅瀟灑間更顯氣定神閑,被后人譽為智慧和才干的象征。此外,作為傳統工藝品,羽扇象征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在十八九世紀曾大量出口西方各國。
羽毛扇選料講究、工藝精巧、造型別致。制成一把羽扇,需經過選毛、出片、洗片、理片、縫片、接管、串毛、裝柄、整形、裝絨、繪畫11道工序,整個工藝過程要求都極為嚴格。
制作羽毛扇的原料須在早春二月間,收購冬季獵取的禽鳥翅羽。目前國家對珍稀鳥類實施保護,所以現在主要取白鵝、灰鵝、雁、山雞、木鴨(俗稱飛鴨)、鴨等家禽和一般飛禽翅羽。由于羽毛扇制作講究對稱,故一只禽要拔取左右兩翼對稱的同一部位的翎毛來配對成型。
配制扇柄也很講究。據《湖州府志》記載:湖城人制鵝毛扇,“其柄即將羽管劈絲編織,大抵用鵝羽,其貴重者用鶴飾柄,用瑪瑙、檀香鏈銅絲為釘鉸,其價有至數金者。”一般扇柄用竹、木制成,也有的采用山羊腳骨加工而成,山羊骨扇柄最大的妙處是久執手中不覺潮熱,高檔扇則用象牙和獸骨磋制成為柄。制扇藝人完成把扇后,有的還要在扇柄的上端用羽毛管劈成篾,扎成一只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小菱角,可謂構思巧妙,獨具匠心。
正因為工藝的獨特講究,羽毛扇非常之輕巧,其所扇出的徐徐微風,就連年老年體弱者、孕婦、產后母子都很適宜。正如《唐書》所記載:其扇風緩而涼,病弱者用之,亦不傷風感冒,孕婦尤為適宜。
我國羽毛扇產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湖州和安徽三河兩地。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風扇、空調等電器的普及,羽毛扇的實用功能逐漸降低。人們似乎更愿意居于空調房中,把整個夏天關在門外,連同那蟬聲、露水、穿堂風一起拋進了時光深處。羽扇失去了最廣泛的使用群體,一方面,市場日趨萎縮,很多制作羽扇的工廠倒閉,技藝精湛的老扇工相繼離世,中青年技術人才紛紛轉行以求生存。另一方面,純粹手工的操作方法、繁復嚴謹的操作工序、口傳心授的作坊式收徒方式也加大了羽扇制作技藝傳承的難度。制作技藝正處于傳統工藝人才流失、后繼乏人的瀕危境地,面對如此嚴峻的狀況,政府責無旁貸,應采取各種有效的積極措施,從羽毛扇環保便利的實用性、高雅的藝術性以及與相關習俗的高度共生性出發,保護并推動這項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投資古銅鏡要看朝代
我國銅鏡歷史源遠流長,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銅鏡遠不如書畫、瓷器珍玩等品種搶手,但是從目前的勢頭來看,已經漸顯火爆。這一點從國內各拍賣行的成交率就可以看出。2011年紐約佳士得“思源堂中國青銅器珍藏”專場,壓軸拍品——唐代花瓣形龍紋銅鏡,以超出估價數倍的229.74萬元人民幣拍出,創造了紐約市場近年中國銅鏡拍賣紀錄。
古鏡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錢,價值主要看工藝
針對近年來飆升的古鏡行情,古鏡藏家孔祥星表示:“古鏡的收藏與傳統古董字畫不同,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錢,主要還是看其工藝和大眾認可度。就目前而言,唐代銅鏡最為值錢,戰國銅鏡則是近年來升值最快的。”
銅鏡收藏家李杰表示:“從市場反應來看,戰國和隋唐的銅鏡價格最高,兩漢銅鏡因為存世相對較多,所以價格低于前者,而宋、元、金、明、清時期銅鏡的價格則較低。漢鏡收藏量是評估藏家成就的重要標準。相比其他時期的銅鏡,漢鏡流通量最大,市場活躍度也最高。從收藏價值來看,戰國的山字鏡、菱紋鏡比較珍貴;漢代的重圈銘文鏡、規矩鏡、神獸鏡也頗受追捧;而隋唐的瑞獸葡萄鏡、花卉鏡則是收藏重點。此外,鎦金、鏤空彩繪、螺鈿鏡、金銀平脫鏡等附加了特殊工藝的銅鏡也很受市場關注。”
戰國鏡大有趕超唐鏡之勢
仔細觀察近幾年古鏡拍賣市場走向,唐代銅鏡題材豐富,造型裝飾、工藝技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成為古鏡拍賣之王。另外,一些戰國銅鏡的精品,基本上已經與唐代銅鏡不相上下。孔祥星認為,現在收藏的銅鏡年代主要是戰國、隋唐和兩漢。這三個年代是銅鏡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等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是最值得投資的。目前漢鏡幾乎占了古鏡收藏量的80%,所以是最大眾的收藏品,其中不乏精品。隋唐時期的銅鏡由于市場熱度比較高,量又比較少,所以非常吃香。戰國鏡屬于三者中年代最久遠的,其歷史價值是公認的,隨著涂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漸漸被藏家認可,其價值正逐年翻倍上升,大有趕超唐鏡之勢。
據拍賣行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國內戰國銅鏡的高檔品拍賣成交價多在30萬至60萬元間,少數精品破百萬元,中檔品價格多在10萬元至30萬元,品相上佳的普通品也要數萬元。在高端市場其價格比起唐鏡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中上游區間,仍有10萬~20萬元左右上升空間。由此可見,從投資角度來說,戰國鏡無疑是古鏡收藏中的潛力股,而唐鏡當然是績優股,漢鏡則是穩中求勝的長跑型選手。
(一賢/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