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馬鐙的定義,《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是這樣表述的:“馬鐙,指掛在馬鞍上,供騎馬人上馬和在騎乘時踏腳用的馬具。”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是出土于東晉十六國北燕馮素弗墓的木芯包鎏金銅片馬鐙。馬鐙為一副(兩只),造型規整,做工精細,通高23厘米,寬16.8厘米。鐙環用三棱形桑木條揉成,木條的兩端向上合為鐙柄,鐙環和鐙柄包以鎏金銅片,用釘固定,鐙環內側加釘一層薄鐵片,并涂以黑漆。鐙柄的上方有一橫向長方形透空開口,用于穿系革帶,以便將馬鐙(圖一)固定在馬鞍上。馮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據此可以斷定,這副馬鐙距今已接近甚至超過1600年了。
馮素弗,東晉十六國北燕天王馮跋之弟,亦是北燕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曾任大司馬,遼西公、車騎大將軍之職。原籍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其墓葬發現于1965年,位于遼寧省北票縣西官營子。馮素弗墓內未見其尸骨,對此現象,有專家認為這是“潛埋虛葬”的實例,即墓主的尸身埋在別處,墓葬僅是虛葬之地,并指出這是十六國北燕時期貴族人物經常采用的埋葬方式。這種葬式似乎與傳說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類似,只不過實葬之處可能沒有封土之類的標志,故使人難覓其蹤。
要探究馬鐙的起源,不妨先考察一下在我國家馬是何時出現、人們什么時候開始騎乘馬匹的以及馬鞍出現的時代。
毫無疑問,家馬是由野馬經人類馴化培育出來的。考古資料證明,世界上最早的家馬出現在距今6000年前的烏克蘭草原上,并經由中亞地區傳入我國。但也有人認為,中國養馬、馴馬和用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600—4000年),中國有一個獨立的家馬起源中心。兩種觀點,孰是孰非,還有賴于今后考古發現去證明。
有據可考的中國人騎馬的歷史可上溯到商代。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曾發現人馬共葬的墓坑,并出土了簡單的馬具,其中一件U形馬銜,可以讓我們推測,在我國商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騎馬的技能。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騎兵部隊。到戰國時,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我們所熟知的典故“胡服騎射”,即是講趙武靈王從易胡服、習騎射著手,使騎兵取代了車兵。這種改變使趙國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從而鞏固了自身在戰國七雄中的大國地位。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對騎兵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論述:“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后;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梁;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從中可見騎兵作用之重要。但也有人根據孫臏的論述認為,當時騎兵擔負的多是輔助任務,尚不具備成為戰爭主力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騎兵尚未配備和使用馬鞍和馬鐙。
我們現在看到的馬鐙是固定在馬鞍上的,鞍鐙是一個整體。而實際上馬鞍和馬鐙并不是同時產生的,馬鞍的出現要早于馬鐙。最初的馬鞍是包裹在馬背上的革制物或織制物,其功能似乎只是降低騎乘者的痛苦,或者說是提高騎乘者的舒適度。馬鞍的革命性變化在于高橋馬鞍的出現。這種馬鞍以木塑形,前后翹起,從而為騎乘者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高橋馬鞍的使用提升了騎兵的沖擊力,提高了騎兵部隊的戰斗力。世界上最早的高橋馬鞍出現在我國東漢時期。1969年考古發掘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騎馬持戈武士俑即配備了高橋馬鞍(圖二)。該墓以出土了中國旅游標志“馬超龍雀”(即我們所熟悉的“馬踏飛燕”)而聞名于世。
馬鐙的出現應該是在漢代以后。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陶馬,大小與真馬相似,亦配備了馬具,但卻沒有發現馬鐙。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墓壁畫上,如河南新密打虎亭村漢墓壁畫、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墓壁畫,騎士騎在馬上仍然未見馬鐙形跡。由此可見,到漢代時馬鐙還未出現。如今我們從影視劇中看到的漢代騎兵足踏馬鐙,沖鋒陷陣的情景不過是一種藝術的想當然。
從考古材料看,上世紀50年代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騎馬俑,僅馬鞍的左側垂有一鐙,且鐙革較短,右側則沒有相同的裝置。其作用只是有助于騎兵上馬,尚不具備“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的功能,只能認為是馬鐙的“雛形”(圖三)。上世紀60年代在南京象山東晉王廙墓出土的雙鐙陶馬讓人們第一次見到了馬鐙的模樣,但這件陶馬上沒有騎士(圖四)。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中描繪了一個身著白袍,器宇軒昂的武士騎乘在一匹橘黃色駿馬上,難能可貴的是這幅畫清楚地畫出他的腳蹬在馬鞍下的馬鐙里,用具體的形象讓我們了解了人、馬、鞍、鐙的相互關系(圖五)。
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馬鐙是中國人發明的。馬鐙的發明看似只是騎馬設備的一個技術革新,但它在人類歷史上、特別是軍事史上卻是一個大事件。英國科技史專家懷特說:“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瘪R鐙的使用使騎兵的雙腳有了支撐點,解放了騎兵的身軀和雙手,使騎兵可以在馬上完成射箭、劈殺等更為復雜的戰術動作,使騎兵部隊的排兵布陣更加靈活快捷,戰斗力有了質的提高。西方學者認為,馬鐙由東方傳入歐洲后,“使中世紀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騎兵逐漸取代步兵成為中世紀戰爭的主力。英國史學家李約瑟指出:“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主義的最后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卻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p>
(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