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固安縣城,沿廊涿路西行五六公里,就是因焦氏臉譜而聞名的宮村鎮北馬村。進村幾十米遠,憑著網上照片得來的印象,敲開路邊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快步迎來的就是一縷長髯、一套中式服裝的焦影明。
結緣國粹:焦氏家族代代傳
談到臉譜,焦影明充滿感恩地談起了焦氏的先賢。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揚州著名經學家焦循推崇地方戲曲,于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撰的《花部農譚》,堪為中國戲曲理論批評史上研究地方戲曲的開山之作,體現了焦氏進步的文藝發展史觀。揚州焦氏后遷至山東、河北等地,固安焦氏,便是其后裔。
焦氏臉譜當代掌門人焦影明的祖父——焦樹芬,因為喜愛京劇,也愛上了臉譜。文人式的清雅,讓他只限于對臉譜的描繪與收集。焦樹芬最大的愛好就是唱京劇,他的嗓音高亢而不失渾厚,最擅凈行。那時京劇風行一時,遇年節村里都有演出,焦樹芬總會粉墨登場。每演完一出戲,為防日久譜式遺忘,擅畫工筆的他就把一張張臉譜描繪在紙上。在一次次的描摹中,焦樹芬迷戀上了臉譜的精美與傳奇,既使是自己沒有演過的戲,遇到機會,焦樹芬也會向行家請教。幾十年的積累,匯成了厚厚的一卷。
焦影明之父焦伯芳,是焦樹芬四個子女中最小的一個。焦伯芳從小迷戀繪畫與戲曲,尤其對武戲愛到了癡迷的程度。在他少年時,曾經在專業劇團中歷練過兩年。雖然后來焦伯芳又回到固安工作,但他對戲曲的喜愛反而更加強烈。清晨,常能聽到他在村外吊嗓;直到50多歲,他還能連翻幾個跟頭;每次小酌,他不是醉在酒里而是醉在戲里。焦伯芳也擅長工筆,并擅長畫虎,這使焦伯芳筆下的臉譜能夠更加到位地展現出凈行武將的虎虎威風。焦伯芳還傳承了父親捏泥人的手藝,于是他開始嘗試制作泥塑臉譜,但由于都是一時興起的手工制作,所以作品并沒有臻于完善。
焦影明說,雖然媒體紛紛稱其為第三代傳人,但追根溯源,他曾聽爺爺說過,過去的戲曲沒有課本可學,全靠言傳身教,聽爺爺說起過曾和爺爺的爺爺學過京劇,到他這一代,至少已是第六七代,因無據可考,便應了第三代傳人之名。
傳承國粹:焦影明不辱使命
焦影明說,他受到的京劇啟蒙教育始于兒時,那時爺爺在生產隊看菜園,他的童年便在一畦畦翠綠和爺爺顫似馬背的脖子上,接受著京劇的熏陶。
他天生叛逆,人生軌跡可謂一波三折。16歲那年的一個秋天,是他和未婚妻高淑萍訂婚的好日子,這天村里大喇叭播出了征兵的消息,受《地道戰》、《地雷戰》等連環畫的影響,小小少年竟一時心血來潮跑去面試,海軍陸戰隊和二炮的領導在家訪時看了他的書畫習作,當場批準他為特招兵。選擇二炮后,還是因為特長當年就被保送進了軍校。兩年時間學完了哈工大四年的課程,畢業后任部隊攝影記者。因為廢寢忘食的工作作風,使焦影明患上了嚴重的胃病,不得不期滿復員回家。軍旅生涯讓焦影明得到的收獲,就是眼界的開闊,他意識到自家的臉譜技藝遲早有一天會受到世人的矚目。于是本該到國家機關工作的焦影明放棄公職,在家畫起了臉譜。
從1985年復員回家,至少有15年時間,焦影明斬斷了和外界的一切聯系,潛心研究京劇和京劇臉譜。雖有兩代積累,但祖父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父親因耿耿于懷他少年時的叛逆又對他不理不睬,焦影明制作臉譜全靠幼時的記憶和自己的摸索。婚后,藝術道路上的一次次迷惘總因為妻子溫柔而堅韌的支持而度過,才使他在今天飛得高飛得遠。
最初的幾年,他的手工制作僅僅停留在紙上描畫和做一些簡單的泥胎,停留在養家糊口的追求上,靠的是農民式的勤奮。直到有一天,一個強烈的刺激催他破繭成蝶,他永遠也忘不了:那次他將兩大箱子“活兒”運往北京的交貨地點。下了車他也舍不得雇三輪,而是像跑接力似的,將一個個箱子扛到收貨員面前,但面對的卻是收貨小姑娘那雙挑剔的手,在他的心血上批三道四,即使壓到九分錢一件的低價,當天他也沒結到一分錢貨款。
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卻無顏面對妻兒老小期盼的目光。堂堂七尺男兒,深深地陷入絕望與無助,發瘋地將案頭的顏料扔出窗外,將心愛的畫筆一折兩斷,然后和衣而臥把臉埋進被子里,再難,他也不愿讓人看到他的淚水。那個夜晚是無眠的,妻子默默地收拾掉殘局,輕輕地為他掖好被角:“影明,你那么聰明,有我陪著你吃苦,總有一天能過上好日子的。”妻子樸實的話像春風一樣,輕柔地化解著壓在他心頭的烏云,還有什么比這份包容更可貴。
蒼天不負苦心人,一個月后,北京特種工藝廠的退休工人徐淑英做了他的經銷商,翻了一番的價格讓他不再為養家發愁了。他開始到北京戲曲學院拜師,以求京劇的真諦,在對京劇旋律的領悟中,開始了真正的創作,他的作品不再單純地注重工藝性和表現力,而是融入了京劇本身的藝術靈魂。中央電視臺《鄉土》欄目將焦氏家族作為臉譜藝人的代表,專程到村里為他拍攝專題片;“神六”升空時,焦氏臉譜作品奇跡般地出現在宇航員使用的電子手冊上。
藝無止境,停不下的是追求卓越的腳步。隨后他又到中央美院進修,讓自己對色彩的感悟更上層樓。同時,在制作工藝上也精益求精,原材料在“伯樂”手中,變成精靈,有了永恒的生命。焦氏臉譜“活”了起來,《西游記》、《鬧天宮》、《四大天王斗悟空》、《九龍圖京劇臉譜》、《劉關張》、《義薄云天關公像》、《竇爾墩》、《穆桂英》、《梁紅玉》、《楊貴妃》、《皮畫系列京劇臉譜》、《壽字臉譜》、《福字臉譜》、《二十八宿》等上百種,光頭的,戴頭盔頭飾的,頭部的,全身的,單個的,群體的,式樣繁復,五彩繽紛。他們像是從歷史長卷中飄然而至,向迎面走來的有緣人講述著自己曾經的傳奇神話。
弘揚國粹:危機與希望共存
創業艱難百戰多,焦影明飽嘗了開拓的艱辛。比如為了維持臉譜制作的費用,他在幾年中從事過街頭攝影、內畫、戲服制作、刺繡等各種營生。為了尋找好膠泥,他有時步行數公里。看到好泥的影子,就像孩子看到美食一樣興奮,鐵鍬木鎬齊上陣,手震裂了也渾然不覺。
這些艱辛,如今說來像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真正讓焦影明心焦的是一位常年經銷其臉譜的商人,竟搶先于他申報非遺,焦氏的心血面臨失竊的巨大風險。“我是做不了商人的,也不想做商人,只想老老實實地做一個民間藝人,把焦氏工藝傳承下去,保住原汁原味。”焦影明話里透出一種使命感,讓人品得出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有危機,也有希望。焦多多是焦影明的長女,在眾多子女中,她是唯一一個專職學習焦氏臉譜的孩子,父輩們對這個氣質嫻靜的女孩寄予了很大希望。焦多多也是從小學習工筆畫,16歲開始正式隨父親學習畫臉譜,至今已經10年,技藝日臻純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她的作品無一不是焦氏臉譜中的精品,所以從不出售,只用作最珍貴的禮品。焦多多在學習傳統臉譜的同時,還在嘗試新臉譜的創作。
焦紅寶是焦影明的侄子,頗有其祖父之風,自幼對武戲癡迷,后考入北京戲曲學院。焦雪峰是焦影明的幼子,正讀大二,電腦奇才,雖然對親手執筆繪畫不感興趣,但用電腦幫助父親和姐姐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一對姐弟,分別站在時尚與傳統的兩極,一左一右地張揚著焦氏臉譜的希望。
談到焦氏臉譜的未來,焦影明的心是博大的,自家的孩子,他因興趣施教從不強求,別人的孩子如果對臉譜有興趣,他也傾心教授。
日前,焦影明、焦多多父女將《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史》和《京劇臉譜的形成》整理成冊。焦影明說,他寫這兩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喜愛臉譜,學習臉譜,加入到這門藝術的傳承中來。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