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休息,早上睡到8點半,剛要起床,頭一抬起來就眼前發黑,又試了幾次還是這樣。當時一想,壞了,這是怎么了?一整天,頭都暈暈沉沉的出不了門。”譚女士一向身體健康,原以為是太累的緣故,休息一天就好。誰想到,第二天起床時又這樣,一直持續了半個月。
“每天早上起床,得閉著眼睛一點點來,起碼要眩暈3次才能坐起來。”譚女士說,不僅起床時眩暈,躺在床上翻身時也暈,坐在沙發上暈、站起來也暈……,每次眩暈都莫名其妙到來,天旋地轉,大概十幾秒的時間,之后便恢復正常。譚女士跑了3家醫院,就是找不到病因到底在哪,有醫生說是供血不足,也有說是抑郁癥。最后,譚女士決定去大醫院找專家看看。專家看完之前檢查的片子,讓她躺到病床上,頭往左歪歪、右歪歪,趴一會再坐起來。“放心吧,這不是什么怪病,也不是腫瘤之類的,是耳石癥。”專家的話讓譚女士大大松了一口氣,但耳石癥她還是頭一回聽說。看她一臉茫然的樣子,專家給她上了一堂科普課——
眩暈源于耳石異常流動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內耳分化出兩個囊,即球囊和橢圓囊,因其結構上有“耳石”故名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線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體在靜動態下的姿勢及運動平衡。耳石器內有感覺細胞的聚集區——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層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著許多碳酸鈣樣的結晶,即為耳石。這就像一塊蛋糕上涂著奶油,奶油上又灑滿巧克力豆一樣,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于耳石膜上的,若因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淋巴液里游動,也就有可能進入平素無耳石存在的半規管里面并沉淀下來;當人的頭部位置改變時,半規管亦隨之發生位置變化,這些沉淀的耳石就會隨著淋巴液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眩暈。這種眩暈持續一般較短,發病常與位置變化有關,呈陣發性。因此,“耳石癥” 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若因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位置時出現短暫旋轉性為主的眩暈,如常在晨起、夜臥、床上左右翻身、低頭屈身或抬頭仰視時突發出現,甚至有的在醫院做B超或CT時突發,均有可能是耳石癥。其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一般多見于中老年患者。
病因仍不清,常見5大因
前面說了,耳石的脫落是因為一些致病因素。那么,有哪些致病因素呢?
目前的研究,對于耳石癥的發病因素仍不明確,其可為一孤立的特發癥狀,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發——
(1)耳石病:耳部組織如迷路發生老化或退行性變時,橢圓囊囊斑發生變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脫落再進入并沉積于半規管,三種半規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規管最多。
(2)內耳供血不足:因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導致內耳供血不足,橢圓囊囊斑上的膠質膜因營養障礙而變薄,耳石脫落進入并沉積于半規管。
(3)頭部外傷或耳部手術:頭顱外傷后或頭部加速運動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術也可致本病發生。
(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經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緩解期、外淋巴瘺、突發性耳聾合并眩暈等,均可因細胞碎片的凝集或雙側前庭功能不對稱而致發病。
(5)骨質疏松:國外研究發現,中老年女性耳石癥患者中,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高達75%,而正常對照組僅為4%,由此可見骨質疏松與本病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聯系。
手法復位,療效較好
耳石癥因事發突然,除眩暈癥狀外還會帶來驚恐,患者不敢行走轉頭、不敢臥睡等,給生活與學習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單純的耳石癥對患者無生命危險,其治療效果也相當肯定,復發者很少(有個體差異),不必過于擔憂。治療方法主要是耳石復位,即通過手法人為改變內耳半規管的空間位置,把耳石從半規管中“驅趕”出來,回到耳石器中。復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內應避免頭部劇烈擺動和低頭運動,避免患側臥位,睡覺時頭位也應適當抬高2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