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家族龐大,分10大類,200多病種。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為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其痛徹骨,無特異性藥物,病程纏綿難愈,致殘率高。那么,這些難題有沒有方法破解?目前,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病因新認識
國外有學者認為,人體免疫系統發出錯誤指令,導致免疫細胞群中的AHR(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蛋白質)過量,最終引發風濕病。從這個原因出發,如能研發出抑制AHR功能的藥物,就能治療風濕病。
我國學者也有研究認為,在遺傳因素的作用下,致病抗原在體內發揮作用,進而造成關節炎癥及軟骨破壞。目前,我國研究發現新型風濕病自身抗原,深入了解這些新抗原的結構及功能,就能找到診斷和治療風濕病的關鍵。
抗原是一些屬于自身正常物質之外的異種或異體物質,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素等。這些抗原能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由此產生抗體。抗體能?與抗原特異性地結合,拖住抗原,幫助免疫細胞吞噬、清除抗原。抗原和抗體,猶如敵人和衛士。
治療8要點
風濕病的治療,目前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
◇ 早診斷
調查顯示,患風濕病2年的人群出現骨侵蝕的幾率約為50%,5年患者則升至75%。其致殘率10年為50%,15年為80%,20年的患者則高達90%。患者預期壽命則縮短10~15年。
風濕病患者在發病2~5年內,關節軟骨尚未破壞前,有10%~15%的治愈率。而一旦病情進展,骨和軟骨受到侵蝕,引起嚴重的滑膜炎,其治療要困難得多。顯然,早期診斷能使風濕病的并發癥及死亡率明顯降低。
有不少患者診斷延誤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就診走錯了門”,因為80%的風濕病患者首次就醫的科室為骨科、內科等而不是風濕科。雖然都是穿著白大衣的醫生,但非專業醫生對風濕病的認識多少還是有些不足,未必能第一時間明確診斷。患者也就失去早期確診、及時治療的機會。
◇ 早期給予抗風濕藥物
對于診斷為風濕病的早期患者,單用或聯合應用抗風濕藥物(如甲氨蝶呤),可使部分患者病情在初起階段得到控制,顯著改善不適,并獲得較長時間的緩解與穩定。
◇ 個性化治療
由于風濕病患者年齡、病情、病程和對藥物反應等不同,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療效顯著、毒副作用較少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 足量用藥和足夠療程
甲氨蝶呤等病情緩解藥物劑量過低或療程不足,對病情的緩解效果多不明顯。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可適當加大起始量和維持量(編者注: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擅自加大藥量);對于病情較重者,當用藥后病情得以改善,即應減少劑量,并以最低有效量維持。當癥狀明顯緩解時應果斷停藥。
◇ 慎用激素
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激素適用于急性活動期伴有高熱、多關節嚴重腫痛、病情急劇進展、存在嚴重的并發癥或其他藥物無法控制的部分患者。激素應用時應小劑量、短療程的口服給藥。
◇ 加用生物制劑
研究表明,腫瘤壞死因子是風濕病的元兇,它能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炎癥反應,進而使組織受損。腫瘤壞死因子本身需要與體內正常細胞結合,才能產生破壞作用。而以恩利(伊那西普)為代表的全球首個應對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制劑,可以阻礙二者的“親密接觸”,阻止病變的發生。
這類生物制劑不僅能持續有效地緩解癥狀,還可以在疾病早期阻止病情進展。但生物制劑也不是靈丹妙藥,還需配合一些傳統的免疫抑制劑,才能發揮作用。
◇ “自殺式”療法
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教授哈里斯,在風濕病雜志上著文稱,其研發了一種“自殺式”分子類似物,可以悄無聲息進入那些導致風濕病的免疫因子中,并將其殺滅。這種分子能消除風濕病癥狀,并阻止其進展。
◇ 中藥治療
治療風濕病的中藥毒副作用相對比西藥低,且一般不需定期監測血象和肝腎功能,長期用藥耐受性較好,且可標本兼治,在某種程度上能阻止病情進展,值得提倡。
但要注意,中藥治療還是要在正規醫院進行,不要道聽途說,采用一些沒經過驗證的所謂偏方,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