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姚先生,2年前被查出患有晚期甲狀腺癌,且癌細胞多處擴散。出于心理和經濟的壓力,姚先生打算放棄治療。但在家人的積極勸說下,姚先生最終同意配合醫生治療。由于手術治療及時,加上出院后家人照顧周到,老人至今仍在家中安度晚年。
家有患癌老人,的確是一件不幸而又現實的事情,家人一方面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一方面承擔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對此,有些患者及其家屬病急亂投醫,盲目接受所謂“偏方”、“祖傳秘方”的治療,服用無批號的假藥,對病情有害無益。有的患者過分消極,自我放棄治療,家人將其接回家后又不懂得怎么護理,更談不上心理上的疏導和安慰;遇到患者疼痛難忍,家人更加手足無措。也有家人看到患者癥狀緩解或腫塊消失后,認為已治愈,即放棄治療,結果癌癥很快復發或發生遠處轉移,病情惡化。還有的家人得知親人患癌后,悲觀、恐慌、絕望,往往消極面對等。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癌癥是慢性病,多需要漫長的治療過程。這個過程中,家人的堅強及支持是患者治療和生存的動力。
面對患癌老人,家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不能束手無策,更不能一昧“遷就”患者。與專業醫師治療相比,家人與老人隔閡較少,在心理支持和家庭護理方面更能發揮作用,能使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要知道,癌癥并非絕癥,家人只要有良好的心態,就有可能幫助患者改變命運。面對患癌老人,家人要首先振作起來,引導患者認識癌癥,使其認識癌癥僅是一種“慢性疾病”,并不是不可戰勝,進而樹立積極治療和戰勝癌癥的信心。在治療全過程中,家人的良好情緒和科學抗癌的態度和措施,可進一步影響患者。
家人也可以幫癌癥老人尋找抗癌榜樣,如一些抗癌明星,聽聽他們的抗癌經驗,給患者樹立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和癌癥種類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其他癌友的抗癌方式。最好在專業臨床醫生指導下,選擇好適合的抗癌方式,中途不要改變,堅持治療,抗癌效果會更好。
對于癌癥晚期患者來說,家人們的理解和安慰有時比止痛藥更見效。平時,多聆聽患者的訴求并體會患者的心情。握住患者的手,用溫柔的聲音跟他說話,柔和的音樂和燈光也可以使病人平靜下來。在需要時,還可以請醫生開些鎮靜藥。神志不清的老人可能說胡話,或產生幻覺,這時不要驚慌,要留意他說話的內容和語氣,觀察他的表情,思考他想表達的某些意思和情感。同時,要注意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關心體貼患者。
此外,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保持室內通風,一般不主張臥床。要休息為主,動靜結合。生活中,家人應多陪伴癌癥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或陪患癌老人和親戚朋友交往,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一起出去旅游,呼吸新鮮空氣,多走路;在家里聽輕音樂、看書、看電視等調節生活,這樣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自控能力和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