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味”,是現代語文教學中比較關注的一個詞。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課應該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另一個特級教師王愛華,則將“三味課堂”作為研究的課題: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程少堂在《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一文中說:“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其實,對語文教學提“語文味”從學理上講是可笑的,語文課本就應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一主張是針對當下語文課堂的“語文味”的大量缺失而提出的。對于小學語文課堂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語言文字,就是聽說讀寫。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要圍繞“語”做足文章,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所以“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對于每一位語文教師而言應該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教學追求。判斷和衡量一節課是不是具有“語文味”,應該看“聽說讀寫”的訓練是否落實到位,應該看課堂實施是不是以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指向。筆者認為,要讓一節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必須做到三個關鍵詞:“讀”占鰲頭,“品”味其宗,“練”量無窮。
一、“讀”占鰲頭
朗讀,是語文細酌入“味”的佳法。語文課應該“讀”占鰲頭。由此可見,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語感訓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語文學習的一扇窗。有“語文味”的課堂應該充盈著濃濃的讀書聲。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教學中該如何讓“讀”味更足呢?
1.讀,需要足夠的時間
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就主要依賴于頻繁的讀書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書,把書讀通、讀熟、讀懂就顯得十分重要。可是,在時下的許多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一篇上千字的課文,學生還沒來得及認真讀上一遍,就急匆匆地進入了品讀。對于一些重點句段的講解需要通過誦讀來體現的,學生還沒得到自由練讀的機會,就指名讀:“誰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許多課堂,小手如林,學生回答妙語連珠,看似熱鬧,其實孩子讀書的實踐很少,沒能收到應有的效果。所以要讓“讀”味更足,首先應該給足學生讀的時間,引導他們去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從讀準、到讀通、再到讀懂、最后到讀透,循序漸進,腳踏實地。
2.讀,需要多樣的形式
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和學習特點,朗讀教學還要采取多樣的形式,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讀法。因此在朗讀的方法上,一定要“變化多端”,才能讓“讀”味更足。首先有教師的范讀,這不僅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其作用還表現在: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的感情朗讀定下基調,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文本的情境。其次有賽讀,這是一種有助于推動課堂氣氛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朗讀比賽,在讀中賽,在賽中讀,極大地調動了朗讀的積極性。于永正老師經常使用這種形式,他還有“變化”:誰來代替老師跟他比賽讀?你大膽讀,要為我爭光啊!讀得不好也沒關系,老師為你撐腰……學生怎能不為“讀”瘋狂?另外還有助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自由讀等形式隨機確立。
3.讀,需要恰當的評價
一些課堂上,老師也注重了多樣的朗讀形式,但當學生讀完后,不管讀得怎么樣,老師基本是這些評價:你讀得真棒!你讀得真好!不錯,還有誰想讀?……這些模糊性評價對學生有多少促進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朗讀,需要有準確的評價,做到讀有目標,讀有層次,讀有提升。一位老師執教《美麗的小路》一課,要求學生用讀來傳達小路的美麗。第一個學生讀得不夠好,她說:“你讀得很響亮,可是老師還沒欣賞到美麗的小路呢!你能不能邊讀邊想畫面,美美地讀出來呢?”請這位學生再讀,第二次讀得有聲有色,抑揚頓挫了。老師馬上肯定:“哦,現在我看到那美麗的小路了!你們也看到了嗎?誰能說說你們看見了什么?”孩子們暢所欲言,部分孩子積極舉手示意也想讀。學生讀后,老師特意把最能表現小路美麗的句子重復朗讀一遍,接著又通過自由讀、分組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領悟語句的意味。就這樣在老師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誘導下,孩子們讀得透徹,讀得趣味盎然。
二、“品”味其宗
“品”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品詞析句”,就是“品味語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充滿“語文味”的課堂當然也就避免不了品詞析句,帶著學生去揣摩、品味課文中的重要詞句,領悟和欣賞其意義、情味和表達方法。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咀嚼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1.找準“品”的點
“品析”要抓住重點,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別于逐詞逐句的分析,要“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于漪語)。怎樣找準這些關鍵詞句呢?教者必須深入理解文本,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去“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譬如王崧舟老師在執教《一夜的工作》時,他與孩子一起從982個字中找出了“極其簡單”這四個字,品出精彩紛呈。于永正老師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抓住“飽經風霜”這個詞,層層深入,最后融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到學生的骨髓、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個鮮活的元素。
2.搭好“品”的臺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指的就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借助文本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橋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如何讓這種對話更有效,更深入呢?品析文本中的重點詞句、優美詞句,要緊緊抓住文本語言,努力使學生“明其義,品其味,悟其情,學其法”。“明其義”是要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品其味”是指品味詞句的生動、形象、準確。“悟其情”是指要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味詞句的表達效果。“學其法”一是要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修辭手法,敘述、說明的方法;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讀書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方法等。蘇教版三下課文《荷花》中關于“冒”的品讀,先問學生:“你覺得句子中的哪個詞用得美?”讓他們去發現“冒”。然后再問:“能不能換成其他的詞兒,放到句子中讀一讀。”“換了詞兒,放到句子中也可以讀通,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冒,請大家仔細讀讀前后幾句話,想一下,怎樣才能稱得上‘冒?”“荷花‘冒出來想干什么呢?”……是呀,這就是一種生機勃勃的美,一種富有靈氣的美,一種多姿多彩的美,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一個“冒”品出了一連串的精彩,“品”味其宗可見一斑。
三、“練”量無窮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可見,語文課是扎扎實實的語文實踐課,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又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因此,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就應該大膽地、扎實地、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個“訓練”,它不是游離于課文之外的“另起爐灶”,也不是為訓練而訓練,它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活動。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練”量無窮的,練說、練寫俯拾皆是。
1.練說
“說”是語文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相比“寫”,課堂上“說”的訓練能讓學生更快速地理解文本,豐富語言,鍛煉表達。有“語文味”的課堂,“說”的訓練應該俯拾皆是。最基本的練“說”是造句,讓學生口頭造句是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簡便方法。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造出更具體,更生動的句子。稍稍復雜,富于變化的是設計一定的句式讓學生說,在句式的引領下,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彩的表達會不斷涌現。朱曉燕老師執教蘇教版一下課文《世界多美呀》,設計了“我當小導游帶領小雞欣賞美麗世界”這一環節,給孩子們出示了一組“風光圖”, 然后讓孩子們用“我帶小雞來到________,我們看到________。”這樣的句式來練習說話。不僅僅在練習學生的觀察、想象、口頭表達能力,更讓孩子感受世界的美好,體會成長的快樂。
2.練寫
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要求更高,層次更深。練寫是穿插于閱讀教學之中的,具有任務明、節奏快、費時少、負擔輕、效果好的特點。練筆所設計的內容應是在閱讀課文的進程中自然生發出來的,要讓學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語言要表達。練筆的形式有很多,有表達性練筆、理解性練筆、轉述性練筆、遷移性練筆、想象性練筆等等。此外,練寫的時機要恰到好處,不能為寫而寫,為練而練。教學中,教師的精當講解,學生的熟讀體會,都會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受到感染,進而產生表達的欲望。這個時候,我們要把握好練筆時機,讓學生情動而辭發。來看看仲劍峰老師執教《船長》的最后片斷:伴隨著《神秘園》的音樂,教師深情范讀第29自然段,然后激發誘導:孩子們,此時此刻瑪麗號巨輪上得救的人們可能會焦急地呼喚些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長哈爾威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他的內心有可能在想些什么?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下來吧。請這邊的同學以“船長,您為什么不和我們一起回家……”開頭寫一段話,這邊同學就請你們以船長的口吻,以“朋友,不是我不想家……”開頭寫一段話。許多學生寫得生動感人,交流時讓很多聽眾淚流滿面。這種對白式練習設計,引領學生直指人物內心,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而讓學生拿起筆來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下來,無疑給了學生更充裕的思考時間,更充分的體驗過程。所以,交流時的感人場景乃是水到渠成。
讀讀、品品、練練是語文課堂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抓手,也是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的重要手段。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努力讓自己的語文課堂“讀”占鰲頭、“品”味其宗、“練”量無窮。堅守這份返璞歸真的教學追求吧,讓“語文味”像花香一樣在課堂上悠悠飄散!
(陳克東,海安縣海師附小,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