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躲得過世界末日,但卻躲不過塑化劑白酒和抗生素雞——2012年,食品安全問題以無可爭議的“優勢”壓倒物價、醫療改革、腐敗等話題,成為國民“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之首。
不過,食品安全問題固然令人擔憂,但如今更令人擔憂的是,每當有問題食品被曝光、消費者疑慮重重之時,最需要發聲的監管部門往往遲遲沒明確說法,倒是總有一些專家在第一時間出來為問題食品“保駕護航”,用“科學”的觀點告訴你,問題食品其實“沒啥問題”,就算有點小問題,憑借你多年來與毒物打交道的排毒功夫,這點小意思根本傷不了你的金剛不壞之軀。不是嗎?在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北京大學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就告訴我們,“塑化劑的影響沒有在人身上得到驗證,食品中所含的致癌物并不等于毒害”,而且,“要相信人經過這么多年的進化,我們是有一定的排毒解毒能力的”。
相信像李教授這樣的專業人士,一定還記得2011年6月臺灣地區的那場“塑化劑風暴”吧,人們也是通過這場風暴,知曉了塑化劑的大名——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目前對人體的直接毒性還不明確,但長期食用塑化劑超標的食品,會促使女性性早熟,損害男性的生殖能力,以及對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傷害,導致肝癌,甚至會毒害人類基因。
李教授拋開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不談,只斷章取義地告訴我們“目前對人體的直接毒性還不明確”,也就是說,“不能肯定對人體有毒”就相當于“無毒”。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法律上常用的一個名詞——“無罪推定”,即任何人在未經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無罪推定要求必須要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否則不能給被告人定罪。
如果塑化劑站在被告席上,一定會對李教授感激涕零吧。但是很遺憾,“無罪推定”的出發點是為了捍衛人權,而要同樣捍衛人的生命健康權,就必須對塑化劑進行“有罪推定”,即如果不能有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塑化劑對人體無害,就必須先假定它是有害的,因為人命無價,我們不能用“以身試毒”的代價來確認塑化劑“有罪”。
據媒體報道,當年臺灣地區的塑化劑風暴中,包括運動飲料、果汁、茶飲、糖漿果漿、膠錠粉狀類等五大類產品,都被要求在3日內必須提供不含塑化劑的安全證明,否則將禁止銷售,違反者處以重罰。很明顯,當時對問題食品采取的就是“有罪推定”。
實際上,我國的《產品質量法》中也有規定,如果發生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情況,應該由生產者提供產品無害的證據,否則應承擔相應責任,這也是基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角度出發的。所以,拜托茅臺酒廠不要借專家之口來宣揚什么“塑化劑無害論”了,須知,對問題產品的包庇,就是對人民健康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