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教室里四十幾個同齡的孩子,在相同環境里,與共同的老師學習著一樣的知識。而他們表現出來的特點: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主動、有的被動;有的依賴、有的獨立;有的勇敢、有的怯懦……我們會說:這是他們的性格不同!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會改變嗎?就讓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潘慧凝帶我們探尋一下性格的秘密吧!
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潘慧凝說:性格,在心理學中也稱作個性。與“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道理一樣,世界上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即使生長的環境和接受教育的過程完全一樣;哪怕是雙胞胎也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顯現出性格的差別。每個人個性的形成,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也不只是受某一種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全球已達成共識的一種理論是:人們通過不斷的生活實踐,外界生活條件和人自身的心理活動相互作用形成和發展起了我們形態各異的性格。也就是它的形成過程離不開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包括:遺傳、家庭、學校、社會、環境、自身成熟等相關因素間的復雜交錯。
比如遺傳方面,古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形象地蘊含了父母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中形態和行為方面的“遺傳作用”。有研究表明,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神經系統的某些遺傳特性也可能影響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緩某些行為方式的產生和發展。這里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指的是人的氣質類型。氣質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典型而穩定的動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礎。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同一般所謂的“脾氣”、“秉性”相近。由于氣質是人的神經動力特點和心理動力特點的結合,所以,它既是遺傳的、先天決定的,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年齡增長,特別是社會生活的變化,氣質在一生中也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比起個性的其它方面如性格、能力等,要困難得多。
嬰幼兒時期親子關系決定性格
潘慧凝表示,性格作為人對現實的態度及行為方式的系統,更主要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在社會關系中,包含了家庭、教育、環境和人際關系。
家庭是性格最初形成的重要環境,幼年時期父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幾乎就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剛出生的嬰兒沒有過去,也沒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經驗,更沒有衡量自我的標準。孩子最初是通過與父母的接觸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接觸,再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形成了自我認同。
當時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普遍現象是:支配性的父母,孩子會消極、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溺愛和過于保護的父母,孩子會任性、驕傲、利己主義、缺乏獨立精神、情緒不穩定、缺乏社會性、依賴、膽怯;父母過于嚴厲,孩子就會頑固、殘忍、獨立,或怯懦、盲從、不誠實、缺乏自信心;常鬧意見分歧的父母,則他們的孩子會是愛生氣、警惕性高,或兩面討好、投機取巧、有說謊的情況。也就是說,遺傳對性格的形成是有一定影響,但它一定不是起重要的作用。只有親子關系才是性格形成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學校教育、老師和同學的評價等因素也會對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響。知識傳授、集體觀念、師生關系、公益性勞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個性的豐富和完善。而孩子除了上學時間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在社會上活動。社會風氣、社會輿論、報刊雜志、電影電視都會對其性格的形成、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盡管如此,路人甲、路人乙等外界因素也只能對性格起到影響作用,而不是決定因素。還是嬰幼兒時期的親子關系才是性格的決定因素。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切教育!
本性不是不能“移”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么本性就真的不能改變嗎?潘慧凝表示,根據MBTI人格理論(是一種性格評估工具,可利用它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性格選取合適的工作和發展方向)明確:大部分人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形成穩定的性格類型,此后基本固定。所以人們常說性格形成的關鍵時間一般在兒童期,青春期就會進入性格的穩定期,一般來說,成年后性格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但雖然難度很大,其實性格類型還是可以隨著年齡的增加、經驗的豐富而完善的。而愿不愿意做出改變是取決于我們抱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潘慧凝說:需要明確的是性格類型無所謂好和壞。每種個性類型均都有相應的優勢和潛在的弱點。雖然個體在出生時就帶有先天性的氣質和功能上的偏好(遺傳因素);早年親子關系也對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來自家庭、社會等外在環境上的影響也能夠促進和改善我們性格中的弱勢。而想要改變,第一大步就是認識到改變是可能的,然后再努力去做。所以相信我們總是可以改變的,因為我們總能學到新的經驗。有些人可能學得慢一點,但我們都是可以改變的。
專家教你克服不良個性
其實很多想改變性格的成年人并不需要改變,因為每一種性格,都有它的雙面性,我們需要客觀地去看待。潘慧凝說:的確,很多時候性格是不需要改變的,我們只需要完善。當然,如果性格過于極端與偏激,那么可能就存在著一種的人格障礙,這是需要進行心理治療來調整。
為什么我們總是想改變自己的性格?因為我們性格中都會有弱點,偶爾會覺得自己做事情有惰性;性格中有些怯懦成分;處理問題會急躁;或感覺自己有時是心胸狹窄的……覺得這些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們愿意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深入了解自己,試圖找尋一種方法克服個性中的不良因素,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所改變,破繭成蝶。潘慧凝老師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些不良性格的克服方法,希望能幫你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
一、戰勝和超越惰性的方法
1.充分意識到惰性的危害。
2.找出自身惰性的表現和根源,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
3.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制定計劃、安排時間,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今日事,今日畢。
二、改變怯懦性格
1.克服怯懦個性,要從觀念上強化自己作為人的權利和尊嚴。
2.在行動上改變自己,增強自信。
三、克服急躁
1.遇事三思而后行。
2.培養耐心、穩健的作風。
3.從容不迫、鍥而不舍。
四、克服狹隘心理
1.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和思維模式,從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去理解、體會他人的言行、態度。
2.善于悅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意識到個人自身的渺小,胸懷坦蕩。
3.博學廣聞。
4.學會寬容,學會以同情、博愛的態度來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