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北京昌平區回龍觀社區的網站上,一直有一位自稱是“新農民”的政協委員,一定會在每年召開的北京市“兩會”前,向民間征集提案。而這位被稱之為“網征提案第一人”的網民,就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安監局副局長常紀文。
說起這位在單位被稱之為“常局”,在政協被稱之為“常委員”的常紀文,那可是位“有故事”的人;他在擔任第11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時,曾經和我在一個小組,只要是他發言,我們這些北京的聽眾算是“受了大罪了”,他講了一口的湖北監利地區的普通話,聽起來很費力氣。有心不聽吧,他講的案例還很新穎,建議也很獨特,有時還非常的犀利,尤其是他作為一名官員,能夠勇敢地指出其他行業某些官員在解決某些事件上的某些問題,這可不是一般的覺悟。
“新農民”是中國環境法專家
常紀文原本是“70”后的湖北“新農民”。他出生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的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991年9月,他考入武漢大學環境科學系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和法學專業,1995年獲理學士和法學士學位。1995年7月被分配至湖北荊門大學從事環境法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從此,他走上了攻讀法律的道路。2001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先后任法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組成員。2003年5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后,從副教授到教授、從副主任到主任,一路的艱辛,正是應了那句“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話。
2010年8月常紀文參加公選后擔任了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這個職務非但沒有影響他在環境法治領域的研究,反而結合本職工作,先后出版了《環境法前沿問題》《動物保護法學》等影響力廣泛的著作,在《人民日報》《中國環境科學》《中國軟科學》等刊物上發表很多篇文章。
他在教育方面,自1995年來,在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多所大學先后培養了大量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俗話說,環境保護需要法治。法治需要開放、全面、客觀和符合發展需要的法學研究作其基礎。常紀文作為一名青年環境法學者,在我國環境問題異常嚴峻的今天,以研究環境法學、參與環境立法、從事環境法教育、宣傳環境法、促進環境法治為己任,的確是“不容易”。
他曾經用慣有的微笑對我說:“對此,我感到無限的自豪!”
講真話·說實情·出實招
常紀文從2008年起,每到政協會議前,都會網征提案、曬提案、改提案、交提案、曬結果。所以他撰寫的提案多次獲得優秀提案,并且有70%的提案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落實。例如《關于恢復設立地鐵8號線回龍觀北站的提案》,使該站最終得以恢復。
按照相關規定,政府部門大多以書面的形式回復政協委員的提案,而政協委員也大多對政府部門的回復沒有保密要求。常紀文對我說:“這些提案的書面回復被曬出來以后,政府部門如果沒去做,老百姓就會看到,就會監督提案的落實。
“今年不做,明年還會曬出來。長此以往,政府部門便會加快對提案的落實。”
常紀文是新中國第一位環境資源法學的博士后,他及時利用網絡這個高科技平臺,讓社區居民6年想反映的、而又無處反映的真實而迫切的問題統統表達出來。例如,黑車多、交通秩序混亂、優質教育差、醫療資源缺乏等3000多條意見和問題,在社區網上公開地反映,這一下增進了政協委員與老百姓間的關系。
他總結出在社區網上征集提案的一套程序:征求提案線索-形成提案初稿——征求對提案初稿的意見——撰寫提案報市政協立案并貼出公示-逐步公布政府承辦部門的書面回復——反饋居民意見讓回復部門進一步答復。
常紀文充分發揮老百姓的智慧,網上征集提案的履職“竅門”最終得到了市政協組織上的支持。從2010年開始,市政協也開始把“網征提案”作為收集社情民意的手段之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也就是2013年的全國和北京以及各區縣“兩會”召開前,我們發現“網征提案”的已不再是常紀文委員的專利,不但有多名政協委員網征提案,而且有多名人大代表也在網征建議,僅回龍觀地區一個小小的社區網站就有5位政協委員在向社區居民征集提案。
實踐證明,網征提案比較容易,但落實提案比較難。有些提案政協委員連續提出多年,大家都贊揚這是鍥而不舍,但老百姓更看重結果,不看過程。有居民指責政協委員作秀,有居民說政協委員沒用,解決不了啥問題。
面對百姓的指責和誤解,常紀文這位“回龍觀新農民”表示贊同和理解。他認為老百姓說得對,反映社區民意和撰寫提案、落實提案本來就是政協委員的分內之事,有些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與老百姓脫節很嚴重。同時,面對新媒體的出現,政協委員與老百姓溝通的方式顯得落伍,這方面也需要探索。根據有些問題委員、代表年年提,但問題卻一直沒解決的實際情況,常紀文在2012年初的“兩會”,又及時撰寫了《關于兩次提案不處理應對相關政府部門追責的提案》,以問責和追責的方式來促使問題的解決。
老委員決心繼續堅持履職為民
2013年1月,常紀文連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后,盡管從社會科學界調到農工黨界別,但界別的變換絲毫沒有影響常紀文認真履職,圍繞中心工作和民生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講真話、說實情、出實招、履職為民的熱情,他十分珍惜這第二次履職為民的機會,盡顯了“常委員”的風采。
在過去的五年里,常紀文一直在探索一種履職方式——先問需于民,再問計于民。常紀文通過在回龍觀社區網上征集提案線索,利用社區網絡這個平臺,借助民力、匯集民智、解決民生。常紀文說:“從我提出提案到有關部門回復落實提案的過程,就是協商民主的一種形式。”
五年來,將北京回龍觀地區作為他參政議政的一塊“試驗田”,提交了100多件政協提案,全部圍繞該地區的民生問題,有些提案都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呼吁多年的事情,看似很小,但綜合起來就比較大。通過這些提案的呼吁,很多問題得到了緩解或徹底解決,比如地鐵8號線北移、積水潭醫院回龍觀分院開業等,現在終于圓滿解決了,老百姓很滿意。紛紛在回龍觀社區網上發帖子表達謝意,這充分表明了政協委員起到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梁作用,是大有作為的。
2013年1月的北京市“兩會”上,他又提交了16件提案。原因是有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的問題解決之后又出現反彈,有的是發展中出現了新問題,老百姓有需求,所以他只好再次關注,再次撰寫提案,比如黑車問題、露天燒烤問題等等。
常紀文堅信,如果所有的政協委員都長期關注某一區域或某一方面的建設,這個區域或方面的發展在幾年之后會有大的改觀。如果一屆一屆接力下去,北京的城市建設就會實現大治、善治。
我堅信,這位中國環境法專家、市政協委員用實際行動踐行北京精神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