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蓬,1945年生人,中國畫畫家、書法家、收藏家、詩人,現為北京中華名人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協會員,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員,現代民族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馬蓬,字遠年,號古漁山人,又號漁山,京南居士,齋室名“倚山樓”“松鶴樓”等。16歲時于街肆舊書攤購得《芥子園畫傳》一部,朝夕臨摹,如獲至寶,深得傳統繪畫之陶染,推崇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諸名家。提倡中國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1980年冬于北京拜著名花鳥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怡先生為師,學畫花鳥畫。
1981年至1982年于濟寧師專美術系進修。
1982年拜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崔輝先生為師,學畫大寫意花鳥畫。
1986年至1987年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第四畫室進修,專攻花鳥畫。受教于張立辰、郭怡、高冠華、金鴻鈞、趙寧安、王鏞等先生。
1987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86屆進修生結業作品展”。
1988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馬蓬、馬奎兄弟畫展”。
1996年于山東省美術館舉辦“馬蓬、馬奎兄弟畫展”。
作品《櫻花時節》曾獲“華聯杯”全國書畫大展金獎。
2005年出版《馬蓬花鳥畫選》。
其藝術簡歷已編入《中國當代名人錄》《山東省美術家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大辭典》等典籍。
作品在眾多畫展中展出并得獎,被諸多機構收藏。
青年時拜家鄉著名畫家白濟川先生為師,濟川師繪畫風格有海派風范,后來注重對以任伯年為代表的海派的學習,就是從這時候受到影響,后從馬寶成先生學畫竹達七年之久;從金克全,王鳳年學工筆畫。王鳳年先生乃徐燕蓀弟子,金、王二師皆宗徐派風格。馬蓬在這一階段學到了工筆畫的許多基本知識。
馬蓬的畫筆墨熟練,注重章法,氣勢貫通,貴在自然,并提出“凈色復用,臟色凈用”,用墨用色的方法,以求畫風厚重,避免輕飄。
1987年在潘天壽先生理論指導下,經潘公凱先生的指點啟發,馬蓬開始了艱難的創新之路。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在創新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畫面貌。特別是《松鶴圖》,集古今名家之長,知己知彼,創作出獨特的畫風,在創作中堅持創新之路,努力不去重復別人的面貌,題材可以一樣,面貌不可相同。這是馬蓬的創作理念,在幾十年的創作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創新絕非易事。齊白石老人說“閉門十年總變更”,彼時心情可想而知也。
書法方面,馬蓬先生過去一直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書法學習,1985年曾在全國書畫函授學院國畫系學習,偶見學院書法系教材要求有“書法要終生臨習王羲之書圣教序”,遂對《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開始了臨習,數年不輟。
1979年初見《寧斧成百家姓》字帖,寧斧成書體世稱寧體,遂購得一冊在手,都沒有臨習,而在二十年后重學寧體,和《伊秉綬光孝寺虞仲翔詞碑》,將二者對照學習,近年才初步創出馬蓬自有的隸書面貌。
1999年馬蓬從一位朋友那里見到傅山的書法作品,被他的筆走龍蛇,盤繞纏綿的風貌所感染。后來又在古玩市場購得了幾件王鐸的書法拓片,王鐸的書法集。2010年又購到《王鐸書法全集》,馬蓬并沒有去臨摹,每每欣賞體會其用筆結體和書法之韻味。參照傅山、王鐸之書風,開始了行草書法自我創作之路。
篆刻方面,是先學朱復戡先生,后學齊白石老人,參學各名家。后來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受到王鏞先生的指導,使馬蓬的篆刻學習進入了新局面。
馬蓬常說:“藝術之道,博大精深,徜徉于藝術的海洋,是無上的榮幸。”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