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中國文化,我們自然就會想到國畫藝術;提到國畫,我們自然就會想到那個操著一口地道湖南口音,戴著一副圓形老花鏡,面如蒼松,白髯飄飄的老人——齊白石。
白石老人有著傳奇的一生,他在政治上被稱為人民藝術家,在官場被稱為中國美協主席;學術界稱之為中央美院教授,藝術界稱之為國畫大師,國際上稱之為世界文化名人,民間稱之為中國最神奇的木匠;毛澤東主席請他吃過飯,周恩來總理為他祝過壽,被當代勵志者稱之為史上最牛的北漂。
正是這位國畫巨匠,57歲的時候才到北京來打拼,做過蟻族,住過寺廟,受過白眼。經過7年的努力,64歲的白石老人終于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產,他用賣畫得到的2000塊銀元買下了跨車胡同的一個小院——現在叫作“齊白石故居”。
跨車胡同位于西城區中部,北起太平橋大街,南至辟才胡同,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當時的跨車胡同有十幾戶人家,十分僻靜。白石老人買下的15號院是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精致院落:三間北屋是整個庭院的主體,結構為兩明一暗。正屋是客廳兼飯廳,靠東為臥房,西邊是“白石畫屋”。東廂房7間、西廂房3間、南房5間。院子里種著葡萄和柳樹,夏日濃陰覆蓋,秋天碩果累累。
經過7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個小院落從格局到內容,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如果從西單商場往西走,不到兩站地的路程就可以看到這片青磚青瓦、極富北京特色的院落。遠遠望去,小院幾乎被高樓大廈所包圍,門外的跨車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門往北的胡同也已被堵死,只剩下東邊的一段胡同,而這段胡同里也只剩下齊家一個獨戶。孤零零的四合院靜臥在高樓中間,在現代化建設中,曾經充滿溫馨生活的胡同變成了車流滾滾的鬧市,再也找不到原來的痕跡。
走近小院,就像走近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能用自己的白發和皺紋,講述過往的歲月和滄桑。這是一幢青磚小瓦結構的四合院帶小跨院的舊式北京住宅,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南墻外,是一簇茂密的竹林,隔阻了外邊的浮躁和喧囂。在大門口南側的磚墻上,有兩塊牌子特別醒目。一塊是懸在墻面上的不銹鋼的牌子,上面用中、英文寫著齊白石的生平簡介;另一塊是鑲嵌在墻體中的大理石牌子,上刻著“齊白石故居”字樣。大門北側,有兩棵鐵青色的大槐樹,伸展著生鐵般的枝干,一年四季似乎都在靜等主人的歸來。大門門板已破損不堪,院內房上小瓦多處破損,門楣破舊。一對雕花門墩靜靜地立在兩邊,上邊喜鵲登梅的圖案也已經模糊,斑駁的黑漆木門上,“謝絕參觀”4個黑字讓人立住腳步,只能默默地從門縫瞄一眼院子里的景物。
雖然斗轉星移,但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磚頭瓦塊似乎毫無變化,給人一種古老深沉,令人敬仰的感覺。一棵雙手摟不過來的大樹堅強地支撐著樹干,有兩枝大樹干懶洋洋地趴在屋頂上面,似乎在訴說著齊白石的風雨滄桑。院子周圍井然有序地擺滿了白石老人當年用過的一些日用家當:裂紋的魚缸、裝滿陳土的花盆、掉了腿的凳子、柳編簸箕禿掃帚、一摞摞磚頭瓦片。
這里是白石老人居住時間最長的一所舊居,也是他許多力作精品頻出的地方。在嘉德2011年春季拍賣會中,齊白石作于1946年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創近現代書畫拍賣世界紀錄。
正是這座小院成就了白石老人輝煌的水墨生涯,見證了他不同凡響的藝術人生。雖然這條小巷變得越來越短,只剩下不到40米,雖然“齊白石故居”越來越破舊,大門時刻都默默緊閉,但是,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到這里。他們中間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滿臉稚氣的孩童,更有意氣風發的青年男女,他們想從當下車水馬龍的京都,尋找白石老人留下的點滴痕跡,尋找白石老人那顆不泯的童心。大家來到這里,靜靜地摸一摸墻上的那些青磚、踏一踏門口那塊青石、靠一靠墻外那棵古槐、嗅一嗅院內那幽幽的墨香,讓藝術的靈感慢慢發芽,讓浮躁的內心得到滋潤。
白石老人熱愛這塊土地,離不開他用心血和汗水苦心經營的這所住宅。1955年,政府專門為齊白石在東城區雨兒胡同13號置辦了一套花園式的新居。新居雖不大但非常幽靜雅致,還有一間很大的畫室。但齊白石在此住得很不習慣,只住了短短3個月就搬回跨車胡同。
白石老人在院子里搭起藤架,種上瓜菜,養著魚蝦、鳴蟲,還養雞和貓。這些花草和小動物都是齊白石寫生的對象,他常年細致觀察,了解習性,筆下的草木魚蟲盡得神韻。為了畫蝦,白石老人在水缸里養著幾只大蝦,閑時常常仔細地觀察蝦的游動、躍進、覓食以及體態的各種變化,掌握了蝦的特征。作畫之前,先盯上半天,仔細觀察它們的體態、顏色、爭斗時的姿態。然后,研磨鋪紙,作起畫來,不僅把蝦的身體結構表現得細致入微,而且把蝦身體的彈性都表現得充滿力量,其長螯的勁力和觸須的柔順處理得相映生輝。蝦眼和蝦腦上重筆,干濕用得更是恰到好處,令人叫絕。在他的筆下,大凡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精,無一不新,為現代中國繪畫史創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
白石老人一生既勤奮勤儉,又精明能干,還善于理財,他賣畫講究市場規則。在他的客廳里,長期掛著一張告白:“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他的作品明碼標價:“花卉加蟲鳥,每一只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只加20元。減價者,虧人利己,余不樂見。”齊白石賣畫賣印,從不講情面,除極個別親友外,不論是誰,都要照價付酬,不能賒,不能減,白石老人開創了藝術也要按市場規則辦事的先河。
世事白云蒼狗,令人難以捉摸。但其中的機緣巧合,也令人拍案稱奇。
誰能夠想到,喜歡用市場規則做事的白石老人在70年前購置這個小院時,四周街道窄小,房屋低矮。而今天,這里的老鄰居早已散去,新鄰居是著名的金融街——必須用市場規則做事的地方。
今天的金融街到處富麗堂皇,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里是中國金融首腦機關的集聚地,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國家中直機關聚集于此。也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電信、電力、石油、天然氣等相關企業的大型總部。這里控制著全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每天的資金流量超過100億元人民幣。這塊金融帝國每時每刻掀起的經濟巨浪,都在影響著中國,輻射著世界。
“齊白石故居”在這無邊的金融大廈中間,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隨心漂流;又恰似一枚定海神針,不動不搖,固守恬淡。每當那些富商巨賈、金融寡頭,或驅車、或步行經過這片綠竹青瓦,那濃濃的文化藝術之氣,會沖淡他們拼搏的虛火,安撫他們狂躁的心緒,在沉靜中緩緩做完心靈瑜伽。
金融街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財”字,而白石老人與這個“財”也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北京畫院,就收藏著白石老人作品第116號《發財圖》,那是他于1927年創作的。
那年5月的一個上午,白石老人的小院中來了一位求畫的客人。這位客人與其他求畫者不同,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魚、雛雞,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單求白石老人從未畫過的《發財圖》。齊白石有些納悶,便說道:“這發財的門路太多,到底您要畫哪一種財路呢?”客人說:“就畫一只算盤,如何?”白石老人聽了這話,連連說道:“太好了!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也!”于是一揮而就,畫了一幅算盤圖,取名為《發財圖》。在空白處題字,還把跟客人有趣的對話寫在畫面上。
我們知道,在書畫作品里,印章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畫作品。如果說,金融街是一幅宏大的書畫力作,那么,“齊白石故居”就是這幅作品不可缺少的文化印章,它能和金融街相映成趣,它能給這個財富聚集區“錦上添花”,讓這個金融帝國迸發出更美、更強、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感染力。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