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京戲校)的琴房門口,伴隨著學生們此起彼伏、周而復始的胡琴聲,我見到了周志強老師。他并不如何高大,遠遠地向我招了招手,平易近人地一笑。乍一看周老師如此的平凡,可他在圈內卻是赫赫有名的大琴師——北京戲曲職業學院教授,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的琴師。他于京劇藝術尊重傳統、勇于創新,向以執著刻苦,精益求精聞名。他為孫毓敏的荀派藝術發展傾其所有,功不可沒。
唱針插上洋火盒
1953年10月1日,周志強生在河北,五歲隨父母進京,家在河泊廠胡同。父親酷愛京劇,那會兒北京時不時停電,一停電他就拿把胡琴在胡同里拉上幾曲。所以每當世界漆黑一片時,總有京胡獨特的琴音伴隨周志強左右。雖然父親拉出的旋律稱不上特別優美,但在周志強小小的心靈之中卻留下深深印象,知道父親抱著的那件樂器名叫京胡。
周志強真正接觸京胡的時候,已是舉國流行樣板戲的年代。“文革”時期,戲校不再招生,因此像周志強這樣的年輕人,想去藝術學府求學深造絕無可能,但他并沒有放棄京胡。那些日子里,周志強的家搬到了光明樓,他就常常拿著京胡去龍潭湖公園,拉拉《江河水》《賽馬》,再拉拉樣板戲自我解悶。
雖然沒進戲校,但經熟人介紹,周志強也有了自己的老師。蒙師羅寅達,是北京戲校的京胡老師,周志強經常去羅老師家里學京胡。那時羅老師家里很困難,十幾平米的房子住四口人。所以學習條件也十分的艱苦,別說電腦,連錄音機這種設備都聞所未聞。學曲子都是靠借來的手搖老唱機,聽老唱片來學。印象里周志強聽過梅先生一張原版的《宇宙鋒》,特別好聽。但在“文革”時期,傳統戲都被禁止,所以老戲周志強只能跟羅老師偷著學。他在老唱機的唱針上插一個洋火盒,好似消音器,唱機發出的聲音一下就微弱了。就用這個土方法,加上羅老師的言傳身教,周志強在兩年的時間學了不少戲,打下了扎實的京胡功底。
胡琴別上筷一根
由于周志強樂感極佳、天賦很好,因此和羅老師學戲這兩年進步神速。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志強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工團廣州軍區的考試,他拉了一段《紅燈記》中“聽罷奶奶說紅燈……”考完三個月后,調令便下來,周志強就成了廣州軍區政治部宣傳隊京劇隊中的一員。
周志強參軍后條件比原來還要艱苦。一年之中大半年都在演出,有時一天演兩場。不過有了豐富的演出實踐,周志強的京胡造詣更上了一層樓?!拔母铩苯Y束后,樣板戲偃旗息鼓,各大軍區的樣板團自然就紛紛解散。只有戰友京劇團和武漢軍區京劇團保留下來。當時武漢軍區的京劇團招兵買馬,就把周志強招至麾下。
調到武漢軍區京劇團后,周志強雖然還能從事自己的專業,但是長期與北京的家人天各一方,讓他萌生了復員回京的想法。周志強1980年在北京結婚,1981年提出復原申請,領導也批準了,就是北京的接收單位還沒定。那時,恰巧北京京劇院孫毓敏缺個京胡琴師。武漢軍區京劇團的鼓師吳曉邦是孫毓敏的好友,他知道孫毓敏缺個琴師后,就寫信把周志強介紹給她。
1982年8月18日晚8點,周志強拿著胡琴來到孫毓敏家里。那會兒孫毓敏已是紅遍南北的演員,她見了周志強,開玩笑說:“你是周志強,意志很堅強?!币痪渫嫘σ幌戮徑饬擞悬c緊張的氣氛。原來這天周志強來串門,是要讓孫毓敏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樣。周志強記得他給孫毓敏拉的是《望江亭》中一段唱。孫毓敏唱完后,當即認可了這位琴師。有了孫毓敏的支持,再經過樂隊、團里、院里的層層考核,周志強最終來到了北京京劇院。
剛來北京京劇院,周志強就面臨一個問題,他精通張派戲,對于荀派戲卻是一張白紙。特別是“文革”剛結束,可說五行八作百廢待興,就說這荀派的戲,樂隊連譜子都沒有,大家都把譜子裝心里了。周志強手邊,只有孫毓敏荀派錄音的唱。他無可奈何,只能聽一句寫一句,將錄音里的唱一句一句翻成譜子。這還不算完,這是荀派唱的譜子,周志強還要根據這個唱譜翻譯出一份伴奏譜才行。他白天忙著翻譜子,晚上就把譜子背下來。“那時候剛恢復傳統戲,誰要看著譜子演奏,臉上肯定不好看,尤其是拉京胡的?!敝芾蠋熃又f,“那會兒背譜子都不能說背到深夜了,一直背到四點多,已經算清晨了?!?/p>
剛來院里那段日子,周志強每天就睡三四個小時,一心都撲在荀派的演奏上。每天晚上,他拿著胡琴到自家廚房,把一根筷子別在胡琴的碼子上,這樣再拉胡琴,聲音會非常小。就這么著,他一邊背白天翻得的譜子,一邊拉,將荀派的戲融會心田。
周志強在背后下的這許多工夫回報顯著。當年傳統戲剛剛回歸,排戲都是一出接一出,但他沒讓別人等,很快就適應了團里的節奏。不僅如此,周志強將荀派戲掌握之后,又根據孫毓敏的荀派唱法,適時做了許多創新。周老師說:“戲班有句話叫‘山后練鞭’,意思就是要想人前顯貴,自己背后必須得下功夫。”
桃李樹下有琴緣
1991年,孫毓敏老師調到北京戲校擔任校長。周志強還留在北京京劇院,但當時京劇院正值改革,人員組團三五年就是一變。周志強認為樂隊還是得傍著角兒才行,這樣調來調去終究不是個事。他把想來北京戲校的想法和孫毓敏一說,孫老師很是高興,表示非常歡迎。
從舞臺走到課堂,周老師并沒什么不適之處。北京戲校向來有演出和教學雙軌互補的傳統,他的演出還是很多,同時把大量的舞臺經驗總結起來,用在教學上也是事半功倍。周老師說:“到時孩子培養出來,還是要送到舞臺上。因此老師應該多有一些表演的經驗,好有更多的東西傳授給孩子?!?/p>
2002年,周志強的學生梁秀秀在全國第九屆推新人大賽器樂組總決賽的比賽中,以一曲京胡獨奏曲《琴緣》榮獲全國金獎。這也是周志強的弟子首獲全國性的大獎。說起《琴緣》,那是由周志強老師一手創編的?!肚倬墶分芾蠋熢酒鹈麨椤缎@的早晨》,乃周老師在校園教學多年,靈感自發、心性所致而成。他說這曲子其實是無標題音樂,你覺得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只不過后來經過加工、豐富,變成了交響樂的形式,音樂表達的意境越來越深,就改名《琴緣》了。之后《琴緣》在京胡琴師之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許多琴師都以此曲參加過大小各種賽事。中央戲曲頻道“跟我學”欄目,更是把《琴緣》作為片頭曲長達三年之久。
說起“跟我學”欄目,那是2003年3月周志強在中央戲曲頻道參加的一檔京劇教學欄目。周志強在其中教授《紅娘·反四平調》分為四集全國播放,觀眾反映很好。稱他教學有新意,由淺入深很細致,許多京胡愛好者從此喜歡上了荀派伴奏。2003年7月31日,周志強又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跟我學”欄目中教授《金玉奴·花燭夜》二黃唱腔伴奏法,分為六集全國播放。
2000年由周志強親自編撰《孫毓敏唱腔伴奏曲譜集》。書中詳細記錄了孫毓敏的演唱法及其本人創編的京胡演奏法,周志強在過門、墊頭、弓法、指法音樂、樂句的處理上都進行了較大改動,在原有伴奏的基礎上發展了荀派伴奏。不僅滿足了戲迷朋友們對荀派伴奏譜渴望的需求,同時也填補了荀派伴奏史上一大空白。2004年8月周志強編撰 《周志強京胡伴奏荀派劇目曲譜集》。此書主要特點是純伴奏譜,整段曲譜排版在大八開的紙面上,并詳記有弓法、墊頭、強弱、快慢、輕音、重音等各種符號,使演奏者一目了然。伴奏整段唱腔不用翻頁,所以稱之為“樂隊實用免翻譜”。 此書的創意可稱為戲劇曲譜界之首例,給樂隊的演奏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由于周志強在教學研究上碩果累累,有關教師的評獎不知拿了多少,最近他又榮獲“北京市高校名師獎”,此獎之前的京劇器樂教師從未獲得,分量之重可見一斑。對于獎項,周老師只是淡淡地一笑。他心里面裝的還是自己的學生們。面對當下這個浮躁的氛圍,他說道:“學京胡想要成才,第一要有好的樂感。但光有樂感還不行,還得靜得下心、能吃苦。我們學習那會兒,什么都沒有,只能一心搞業務。但現在不一樣,學生面臨的誘惑很多,很容易受到干擾。關鍵還得靠自己,嬌生慣養肯定不行。我發現越是農村來的孩子,他們學得越用心。所以學京胡能否坐得住、吃得了苦,是非常重要的?!?/p>
如果說北京戲校是一座桃李芬芳的大花園,那么周老師肯定是辛勤的園丁了。今天他放下教鞭,講述自己的琴緣,故事令人感動。也希望有更多優秀的藝術家能回到學校,讓我們的戲曲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