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總有人見到你便搭著肩膀“發自肺腑”地說,“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后來這句話似乎被說成了公理,尤其是那些結了婚和正在操辦婚事的人,他們總能舉出很多具體到金錢,具體到讓聽者無從辯駁的例子。說白了就是,“沒錢別結婚,愛情不值錢。”我很難茍同這種觀點,如果告訴我“事實就是這么殘酷”的話,那我只能用臟話填滿這個“事實”,并用冷眼看待那些在“事實”中“如魚得水”的人們。
當愛情≠結婚,中國男人還不如羅密歐
2013年,一份由世紀佳緣網站發布的名為《2012~2013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的報告,成為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也誕生了一個新的名詞——戀愛起步價。這是指當今流行的擇偶標準,對于對方的月收入的起步標準。在對理想的另一半收入要求上,90、80、70后女性,對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為5000元。其中,90、80、70后的重慶女性,對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為:4842元,5705元,6451元。最苛刻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女性,對自己的未來男友月收入的要求,都超過了8000元。
這個標準不用檢驗,只要目測一下就能知道,現在大街上牽著手的情侶有一大半都不是對方的理想伴侶。這是一個太可怕的現實,你不僅無法成為別人理想中的伴侶,甚至無法與自己的理想伴侶在一起。以北京80后群體為例,男性對女性的最低月薪要求是2900元,我想大部分女性還是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但女性對男性的最低月薪要求是8562元,至少筆者周圍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說,僅在月薪標準下,絕大部分人都只能成為女性的備胎或是下下策。而男性如若看上一位與自己月薪持平的女性,那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對不起,你們門不當戶不對,即便產生了愛情,也沒有結果;關鍵問題是,這樣的女性根本都看不上你,更產生不了愛情。中國的男人還不如羅密歐幸福。
卓別林曾說:生活的道路是美好的,可是我們迷了路。我們發展了速度,可我們彼此更不了解。我們想得多,同情少。我們要機器,可是我們更要愛!但需要和擁有從來都是兩回事,而這兩者差距的大小,反映著社會的幸福程度。
《2012~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稱,7萬多名受調查的18~25歲女性中,70%有“大叔情結”。這些女生喜歡比自己大10歲左右的男性。其中有17%的大叔控有過和大叔戀愛的經歷,大叔控們因大叔成熟會照顧人、穩重有魅力、有經濟基礎而喜歡大叔。20來歲的男人看來是很少有機會了。他們面對富二代,只能自稱“吊絲”以免受傷害;面對大叔,只能踏實工作,以等待日后上位。
婚姻不再是墳墓,而是自身難保的泥菩薩
同樣在這份調查中,男女雙方對于當今戀愛和結婚兩者關鍵詞的認識也有所不同,戀愛的最主要關鍵詞是尊重,而我們通常認為重要的“愛情”這個詞在雙方的內心都屬于一般關注;結婚的最主要關鍵詞是責任,而我們通常認為重要的“幸福”這個詞在雙方的內心也屬于一般關注。相同的是,不論是戀愛或婚姻,兩性關系的“包容”“承諾”“空間”“理解”十分重要。
但一項數據為我們更直觀地揭示了中國婚姻圖景。2000年到2012的13年間,由于適婚年齡段人口總數的增長,結婚和離婚對數都在增長,但離婚數量增長快于結婚數量增長。離婚對數年度復合增長率為7.5%,比結婚對數復合增長率3.6%高出3.9個百分點。依據民政部2012年前三季度數據,預計2012年結婚對數將達1350萬對,離婚對數為309萬對。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面對婚姻的脆弱時代。曾幾何時,還有人描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還有人討論婚姻的最后是愛情還是親情;如今卻變成了放棄、離開、逃避。
當離婚不再那么稀有,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勇氣了。小欒是我的初中同學,相貌姣好,一直受異性歡迎。大學剛剛畢業,就聽說她結婚了,沒想到過了兩年就離婚。不是因為小三,也不是因為生活拮據,僅僅是雙方都無法完成婚姻過程中的角色。大到裝修、買房、買車;小到一頓晚餐、一場球賽、一件壞了幾個月的飲水機。在聽小欒為我講述他們的感情史時,生活上各種各樣的瑣事無遺漏掉,但唯獨感情沒有提到。我不禁感嘆,那些大學時代白衣飄飄的記憶,竟然如此不堪一擊。門當戶對的婚姻,為什么無法面對我們當下這個時代?
我期望這樣的事情是少數派。但隨著年齡的累加,越來越多的離異朋友在我的生活中出現。大家好像慢慢看淡這件事了,在如今每個人過活都是一個泥菩薩,而婚姻剛好把物質世界的殘酷現實拉近泥菩薩的眼前。
最近,筆者的一個朋友正在操辦自己的婚事。在他的描述里,我聽不到幸福和期待,只聽到麻煩、費錢、不結都虧了……
上有數老下有一小,是誰在嘲笑愛情
現如今,能夠將婚姻堅持到最后,偶有波瀾卻能乘風破浪的都應該算作模范夫妻。近日電視臺上播放的《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正好反映出這個問題。劇中的男女主角只能算作茫茫人海中的普通青年,于是面對一大家子老人的時候,各種矛盾終于爆發。對于中國人的孩子,長輩們的婚姻意見至關重要。
在《2012~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90后、80后、70后帶著情侶見自己的父母,男孩需要用6.2個月、4.9個月、4.2個月,女孩需要用9.9個月、6.6個月、5.8個月;見對方的父母,男孩需要用7.1個月、5.6個月、4.6個月,女孩需要用10.2個月、6.8個月、5.8個月。可見拜見父母對于中國孩子的婚姻大事是何等重要。Ethan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小伙,因為工作的原因來到北京。如今他的孩子已經快1歲了,可讓他煩惱的是每周都要用整整一個周六的時間見岳父岳母。用Ethan的話說,“我的爸爸媽媽,只在結婚那天來到中國,后來也就是每年圣誕節回來,即使生孩子也不過用facetime聯系。這并不是兩位老人不關心我們,而是各自給對方預留空間,是一種尊重。我們都有各自的愛情,有些夫妻的事,是需要用愛情解決的,而不是尊重。因為那樣會讓人覺得很無力,也很挫敗。”
時間久了,Ethan慢慢習慣了中國,他妻子家也慢慢接受了西方觀點,但大多數中國人仍然無法回避這個問題。如今,即便長輩們控制著自己溺愛的習俗,也無法阻擋傳宗接代帶來的“誘惑”。隔代撫養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多方意見的爭執,更是家庭政治的溫床。不過我們似乎早已經習慣了這些,就像幾千年以來每一個中國小孩經歷的那樣。
上有數老下有一小,還將帶來巨大的物質負擔。這比家庭政治要棘手得多,也更刺激著相互的情緒。這就不難想象戀愛起步價為什么要那么高,因為我們缺乏安全感,才更需要無法辯駁的保障來護衛自己。如今,金錢也許不是衡量這些的唯一標準,但似乎是最有效、最量化的那個。
試想每一次邂逅之后,你都要歷數一遍戀愛、結婚、撫養老人、教育下一代、終老等的問題,那幾秒鐘的沖動又能算什么呢?試問每一次一見鐘情之后,你都要衡量一下是公司白領的魅力高,還是IT技術男的穩定性強,或是有個好爹好娘的家庭更靠譜,當我們盡力保全了下半輩子生活之后,又有什么來保全我們青春的憧憬,對于浪漫的渴望?中國人并不冷血,這方面只要看看小清新愛情電影的票房就能了解,但又是誰在嘲笑我們的愛情呢?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