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但合作伙伴的選擇、產品的設計思路、業務發展的定位等,仍是當下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直面的重要問題。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頒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自此,銀行理財子公司走向前臺。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使銀行理財業務與自營業務相分離,真正實現獨立運作,為銀行理財業務的市場化、專業化運營創造條件;二是將銀行理財業務納入資管新規的監管范圍之內,厘清相關的權責關系。
2019年6月,銀保監會批準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理財)開業,成為市場上第一批獲準開業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截至2020年7月底,共有34家銀行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另有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尚未開業(見表1)。

表1 銀行理財子公司名單(截至2020年7月31日)
從表1不難發現,2019年下半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集中獲批及開業的時間段。進入2020年,銀保監會明顯放慢了理財子公司的批準節奏: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銀行理財業務面臨的風險亦隨之加大,有序批準能有效降低此類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及頭部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尚未獲批籌建的大部分是中小商業銀行,監管層對此顯然在態度上更為審慎。2020年7月31日,央行發布公告稱,將《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中的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因此,監管層批準設立或開業理財子公司的步伐或將繼續放緩。這也符合其“成熟一家,設立一家”的整體思路,中小銀行排隊領取子公司牌照的時間將會越來越長。
2020年6月份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第一次迎來業績大考:根據已披露的商業銀行年報數據,截至目前,共有8家商業銀行年報中首次集中披露了理財子公司的年度經營情況。其中,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年報中披露了2019年凈利潤數據(見表2)。

表2 部分理財子公司經營狀況
在披露數據的8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有6家為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業績狀況如下:
(1)資產規模方面:工行旗下工銀理財總資產規模最高,截至2019年12月31日為163.97億元,凈資產163.30億元;建信理財緊隨其后,總資產152.17億元,凈資產150.60億元;農銀理財、中銀理財資產總額分別為124.47億元和102.33億元;交銀理財、中郵理財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81.77億元、80.13億元。(2)產品募集規模方面:交銀理財管理的產品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達到1102.05億元;建信理財、中銀理財的產品規模分別為838.26億元和744.92億元。(3)營收方面:工銀理財依舊位居第一,全年實現凈利潤3.30億元。其他理財公司年實現凈利潤依次排位是:農銀理財2.96億元,交銀理財0.89億元,建信理財0.60億元。
股份制銀行方面,目前,僅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公布了子公司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光大理財總資產為50.21億元,凈資產50.04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370萬元;興銀理財總資產為50.12億元,凈資產50.08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820萬元。
未來,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及規模的不斷擴張,理財子公司營收及利潤均將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受制于投資模式的轉變,掛鉤于權益類資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并不多,這也制約了理財子公司的業績。雖未大舉入市,但理財子公司已在積極調研上市公司:從調研次數上看,招銀理財最多,共調研44家次,緊隨其后的是建信理財的33家次和農銀理財的16家次;從調研標的來看,消費、科技、醫藥成為主流板塊。不難發現,要想真正實現理財產品凈值化趨勢,以A股市場為核心的權益類資產將是理財子公司產品的配置主體。
銀行理財業務脫離商業銀行進入理財子公司獨立發展、自負盈虧,是資管新規的本意;但由于銀行理財規模過于龐大,且牽扯面較多,疊加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其發展步伐在2020年或放緩。
開弓沒有回頭箭。盡管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作為新成立的獨立法人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的現實問題依然存在:合作伙伴的選擇、產品的設計思路、業務發展的定位等,都是當下理財子公司需要直面的重要問題。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收益最大的無疑是廣大的中小銀行,讓這些機構終于可以“松口氣”。然而,即使增加一年“緩沖期”,該面對的壓力依然存在。中小銀行應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轉型,使自己能在2021年年底之前達到“資管新規”的要求。
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落地,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凈值化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于多年來深耕固收類投資標的的商業銀行來說,轉型做以權益類產品為標的的凈值型產品難度不小。截至目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大多數從商業銀行嫁接過來,真正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極少:工銀理財2019年11月推出的“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及光大理財2020年5月推出的“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較為典型,最新凈值分別為1.8931元和1.0243元。
對于理財子公司來說,應該早做準備:一方面加強投研能力,設計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宣傳與教育及風險提示,實現新老產品的平穩交替。而對于研發能力相對薄弱的子公司來說,與業績較好的公募及私募基金合作開發產品,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如中銀理財聯手華夏基金就備案了一單“華夏基金-中銀理財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廣大中小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理財子公司申報數量上,中小銀行處于絕對劣勢。理財子公司資本金需一次性繳齊,且不低于10億元,這對本就面臨較大的資本壓力的中小銀行而言,難度較大。未來,中小銀行可以借助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加速的契機,通過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方式,切入理財子公司。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中,有兩條與理財市場相關:一是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二是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由商業銀行全資設立,也可以與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可以預期的是,引進在財富管理等方面具有專長和國際影響力的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銀行理財子公司,有利于借鑒國際上資產管理行業先進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合規風控體系,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激發市場競爭活力,促進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要么將其發行的產品部分拿出全權委托給專業的投顧機構做專門投資;要么是銀行積極主動管理,投顧機構則以聯合的方式輸出策略咨詢、風控管理等。很明顯,這一過程中,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機構、券商資管的合作會越來越密切。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意味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金融科技系統必然需要全面升級。
在破解資管行業發展困局方面,金融科技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資金端看,智能投顧、智能獲客、智能客服等可以破解同質化,提升個性化服務能力。從資產端看,金融科技在智能投研、智能風控、優質資產選擇上具有重要作用。理財子公司業務要突出重圍,必須要重視金融科技的運用。
截至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旗下均擁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加上其他商業銀行發起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總數已達12家。從注冊資本來看,建信金科最高,達16億元,工銀科技、中銀金融科技、交銀金融科技、農銀金科的注冊資本均為6億元。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部分項目和技術開發的市場化運作,希望在激勵機制方面進行一些市場化的探索,從而更好地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化轉型。
銀行理財產品能在規模上雄踞首位,主要源于其“剛性兌付”的屬性,與理財子公司這類產品浮動收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資者牢不可破的保本信仰。不少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既定“要求”仍然是收益率高于定存保本產品。
2020年6月份以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大幅波動。從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布的理財公告來看,有不少于20款的銀行理財產品最新份額凈值低于1,其中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產品。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針對理財產品,特別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投資者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理財經理需要讓客戶認識到,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擺脫了銀行賺差價,銀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超額收益終歸客戶。自疫情發生以來,遠程辦公、線上營銷逐漸被認可。銀行理財子公司可通過線上服務進行投資者教育及凈值型產品的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