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在浦東機場登機柜臺辦理飛往米蘭的值機手續(xù)時,有那么一瞬間以為自己站錯了隊。操著方言的“溫州幫”攜家?guī) ⑼舷淅瑵M滿地占據著值機隊伍的絕大多數。作為中國第二代或者第一代移民的后代,他們延續(xù)著傳統地輸出廉價勞動力的模式,在海外從底層打拼起,擁有一家中餐館或是一間雜貨鋪,也許就是畢生的夢想。
直到今天,這樣的“洋插隊”模式仍在繼續(xù)。但不管是導演賈樟柯關于“小伙伴們都移民了”微博的瘋傳還是各種出處的數據和研究報告,都指向了一個事實:隊伍正在發(fā)生變化。
正在熱映中的第三代移民潮,高凈資產人士、新貴乃至中產階級成了當仁不讓的主力軍,他們的傍身“利器”也不再是天然配備的廉價勞動力,而是熱辣辣的錢幣。中國“世界制造工廠”的轉型尚在進行之中,移民的升級卻已領先一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乃至本非熱門的歐洲國家,仿佛一夜之間都成為了中國精英人士的“后花園”。
世界越來越平,拿起手機聯上網,咫尺都長過天涯,“后花園”的魅力到底何在,讓個人和企業(yè)紛紛大騰挪?
“東賣西買”的李嘉誠看中的是更高的資產回報率,拿下了美國時裝St.John的復星集團相中的是品牌溢價,頻繁出手的房企挑中的則是“撿白菜”的好時機????當然,更多時候是諸多因素的集合。以經濟利益來考量,資本的遷徙理所當然。雖然,失敗的學費亦相當不菲。
“后花園”的優(yōu)勢毋庸置疑:完善的法制、健康的環(huán)境、有序的經濟、安全的食品、優(yōu)質的教育。這個命題不一定有關“有”和“無”,但一定和“好”與“更好”掛鉤。尤其是對先富起來的群體來說,他們太急于享受“更好”,也急于利用手中的資本生成更多的“更好”,從而在確保既有優(yōu)勢的基礎上,更上層樓。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似乎也無可厚非。
只是,當“后花園”吸引了一個國家逾70%的超高凈資產人群(已經或打算移民),而這個國家80%的財富又掌握在20%的人手中時,驚人的體量不得不讓人有所警醒:資本遷徙的腳步不可阻擋,但如何增強作為東道主自身的魅力,是一門更值得花心思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