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哲學體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和諧的關系,即所謂“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的傳統觀念中:人處于萬物之靈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別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從人的需要,聽從人的擺布。當今園林界,景觀“以人為本”幾乎成為“金科玉律”。這原本是一件好事,說明了我們的園林工作者對人的關懷、對人性的關注。然而,現實中也不乏一些人習慣性的把“以人為本”當作了一個口號或者一面旗幟,時常掛在嘴邊,但在他們的作品中卻很少關注人,城市中的綠地系統如廣場、公園、學校中到處存在的大廣場、大草坪及粗糙的設計現象說明了這一點。
筆者希望通過對“以人為本”思想進行概括解讀,給讀者帶來更多思考,因為這每一個原則都能帶給我們無限深層次的反思。
一、“以人為本”需要園林師學會傾聽使用者的需求
在園林實踐中,很多人是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對一些設計大師作品的模仿上,于是,就出現了“千景相似”的局面,這對于園林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以人為本”應該是以使用者為本。因此,我們的園林工程一定要考慮建成后人們的使用情況,因為,他們才是未來真正使用這塊場地的人。
二、“以人為本”要求設計者必須是預見者
設計應當反映設計者的預見。的確,設計圖紙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設計者對規劃用地的使用預見。當由此設計出來的物質形式和空間形式恰當地迎合了使用者的行為的話,他們的預見是成功的;反之,如果設計者設計出來的環境與使用者的行為南轅北轍,他們的預見就失敗了。
對作為預言者的設計者來說,它的職責不是預言某個設計將決定什么樣的行為,而是要他在進行設計之前預言那些已經被確定了的行為。我們將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的行為傾向籠統地叫做“習慣”。雖然對行為場所做出客觀的分析,能夠使人領悟到一些東西,但是,把自己設身處地置于行為環境中去實地體驗一下,卻能深化自己所獲得的印象。因此,設計者應時常站在它所觀察的對象的位置上,真切地感受一下使用者在平淡無味的環境中的不悅,或在引人入勝的環境中的愉悅。
只有當設計者將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視為設計宗旨時,人們才會按照設計所鼓勵的方向去行動!
三、“以人為本”不應是“以我為本”
“主觀主義者”只想憑借個人的意志識別善惡。他們中的一些人干脆就簡單的把“我喜歡這樣或我不喜歡那樣”作為決斷一種行為正確與否的充分理由。設計師只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職業,我們不應對自己太在意,即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是回事。當處理眾多的行為問題時,設計者并不會有為自己的事業功成名就、志滿意酬的感覺,他只能從他為使用者的舒適愉快所做出的貢獻中獲得某些安慰。
四、“以人為本”應該考慮人們不同的需求層次
只有當某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個層次的需要成為現實。當一系列需要的滿足受到干擾而無法實現時,低層次的需要就會變成優先考慮的對象。此時,只有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 “高層次的需要”才會不約而來。
我們不應該把人們的美感滿足排除于基本需要之外,更不應把人們對美的享受作為成功設計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品質;而是在于反對那種不顧使用者本身需求的設計思想,反對那種對使用者更重要和更對現實的追求不予同等考慮的做法。如果設計者對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都給予了重視,那么,我們就可以說:“設計者既創造了一件藝術佳品,同時又滿足了人們的需要!”
五、“以人為本”要求園林師應該學會觀察
注意對場地上What(什么活動)、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時間)和Why(為什么)的分析。
觀察自發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來”的活動,以了解人們在進行“自由活動”時,對空間典型的利用情況。記下人們在那些幾乎沒有任何設施的地方所進行的活動,或者反過來說,對那些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用途的地方談談你的觀察印象。
同時,還應該觀察那些在使用時違背了設計意圖的設施,以便發現哪些設施在設計上存在什么問題。記下那些為某一特定功能設計卻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的場所。
六、“以人為本”的場所應該盡可能做到體貼、周到
明確地傳達該場所可以被使用,該場所就是為了讓人使用的信息。
配置各類設施以滿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入勝的活動需求。
使未來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盡量滿足最有可能使用該場所的群體的需求。鼓勵使用人群中的不同群體的使用,并保證一個群體的活動不會干擾其他群體的活動。讓兒童和殘疾人也能參加。
在設計中,對于視覺藝術表達和社會環境要求應給以相同的關注。過于重視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會造就失衡的或不健康的空間。
“以人為本”的未來也許是“以自然為本”。
“以人為本”是當今世界每一名設計師都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它事關我們生存環境的真正歸屬問題。在中國景觀事業蓬勃發展之際,我們不希望“以人為本”僅僅成為一種口號,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但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年代,生態環境和綠色設計也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生態絕非僅僅是自然的問題,也是人自身的問題。人既要保護自然生態,也應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甚至可以說,人類只有發自內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問題,才會對整個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健康的認識態度,也才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
只有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地去體驗場地、去觀察人們的行為、去研究人們的心理和充分尊重自然后,才能設計出真正“以人為本”的作品,才能設計出人們真正需求的景觀作品!
(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