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湖南益陽被湖南省發改委劃定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益陽,這個擁有洞庭湖區面積最廣的城市,是湖南最早進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實踐的地區之一。早在2009年,益陽就提出打造環湖區域綠色產業基地的目標。
日前,益陽市市長胡忠雄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的15~20年內,益陽將累積投入8千億資金,用于“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系統、產業體系、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將益陽打造成中部地區最有影響力、最有活力的綠色產業基地。
作為一個農業比重依然占主體的城市,益陽將如何借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目標?為此,《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益陽市市長胡忠雄。
M:出于什么樣的發展需求,益陽如此積極地推進環洞庭湖經濟的發展?
胡忠雄:作為洞庭湖區重要的組成部分,益陽之所以如此重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主要是立足進一步解決洞庭湖區存在的一些問題。
益陽非常希望“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能夠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通過完善頂層設計、配套相關政策,為益陽的發展帶來一些活力。
長久以來,困擾洞庭湖區發展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人、水、糧、路四個方面。
這些年,洞庭湖區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湖區老百姓的致富程度、勞動收入,并沒有趕上全國和全省經濟發展的平均水平。
近些年,湖區老百姓面臨嚴峻的用水安全問題,隨著整個湖區自然環境的破壞,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體狀況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另外,作為湘、資、沅、澧入江的中轉站,洞庭湖區的水始終存在污染問題。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打造,有利于鞏固國家一些糧食產區的既得利益。進一步引導糧農把糧食種好,能夠最大限度提高糧食的產量,同時也提高了老百姓的種糧積極性。
路,即基礎設施的問題,湖區的老百姓出行非常不方便,以公路、鐵路為主的道路建設,益陽一直比較滯后。
M:相比岳陽、常德,益陽在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上的規劃是什么?
胡忠雄:立足益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工作正式啟動以后,益陽將著力打造綠色益陽建設區、綠色能源的集聚區、城鄉統籌的示范區、生態旅游的體驗區、現代物流的集散區這5個區。
2008年,益陽市市委就提出了“綠色益陽”的口號,益陽周邊的6個區縣都被納入進來。以綠色益陽為基礎,打造“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綠色升級版,這不僅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益陽區別于這兩個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特征。
另外,益陽在新型能源發展上的優勢突出。東洞庭湖中心的漉湖葦場是華中地區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十二五”期間,益陽將大力推進漉湖50萬千瓦風能發電項目,重點抓好三一產業園區風電設備制造、生物質能發電廠、旺能太陽能項目,發展具有湖鄉特色的新型能源產業,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
M:對于洞庭湖來說,治理污染遠比經濟發展更為嚴峻,如此一來,益陽怎么做到兩者平衡?
胡忠雄:治理污染與經濟發展,是洞庭湖區面臨的兩個最現實的問題。從政府工作的角度來看,污染的治理、控制要比這個片區經濟的發展、加速還要任重道遠。所以,洞庭湖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關鍵的還是要做到有所取舍。
如何去平衡?我認為,要從認識層面、規劃設計層面和具體操作三個層面“兩手抓”。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發展,治理是重點。需要多植樹造林、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水資源治理。而經濟發展則是以治理污染為基礎,從而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益陽。
對于一些污染比較重的企業,益陽市實行取締和合并的治理辦法。在沅江,通過對資源進行整合,上百家小型造紙廠被關閉,留下的造紙企業具有規模大、排污設備先進等特點。
M:據說,完成整個洞庭湖生態區的經濟發展目標,大概需要2萬億的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益陽如何籌措?
胡忠雄:湘鄂兩省之所以聯手,共同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把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最原始的想法就是要引起國家對洞庭湖區環境的重視,大力地投入項目和資金,所以在益陽未來的發展當中,一定要集結所有力量,爭取國家資金、項目、政策的支持。
籌措資金必須多條腿走路。除了爭取來自中央財政的撥款之外,地方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和社會融資等,從多方面籌集資金。
在招商引資這一塊,我認為,地方領導必須解放思想,理性思考。以益陽的“兩河治理”為例,過去的蘭溪河垃圾成山、污水橫流,旁邊的土地價格一文不值,這些年市政府對蘭溪河進行重點治理,如今蘭溪河已經恢復山清水秀的美景,一夜之間土地價格上漲了數十倍。
如此通過招商引資,既解決了治理過程中資金的問題,又可以將籌措的資金用于其它水域的治理,不失為一種籌措資金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