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夜燠熱,桔子喝得在椅子上坐不住,抱著膝蓋埋頭坐到了地上。我們在一旁七嘴八舌:“要海王金樽么?”“要雞精么?”她搖頭,“都是安慰劑。”我們絞盡腦汁:“要牛奶么?”“要面包么?”她再度搖頭,“那得喝酒前喝才有用。”
事實證明,乙醇雖麻痹了桔子的小腦,但她的大腦還在高速運轉。倘若已喝醉,除了萬能的時間外,沒什么好辦法能幫你“排出酒精,一身輕松”。2005年《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篇研究總結了各種治療宿醉的“驗方”和“解酒藥”,結論是:要么是安慰劑,要么還不如安慰劑。
若空腹喝酒,6分鐘內大腦活動就明顯受影響,15分鐘后血液酒精濃度能沖到峰值。酒精隨血入肝,在肝臟處代謝,先經由一種叫ADH的酶催化成乙醛,再經一種叫ALDH的酶催化成乙酸。等乙酸再進三羧酸循環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才算大功告成。一般來說,今夜鯨吸牛飲,明天茍延殘喘,后天宿醉方醒。
某種意義上,酒量可謂先天注定——基因決定了歐洲人通常比亞洲人能喝,我們的祖先用煮沸法清潔飲用水,他們的祖先用發酵法,于是不會喝的歐洲人早沒了活路。其次,體重重的一般更能喝。而同樣體重的人喝下同樣的酒精,比起體重里52%是水的女性,體重里61%是水的男性血液酒精峰值更低,又因為女性ADH酶通常更少,因此一般男性更能喝。另外,年紀大了,酶活性有所下降,因此長者的酒量往往不如壯年。
酒精會刺激胃粘膜讓你胃痛,會催逼腎臟加班讓你不停地跑廁所,會影響大腦小腦讓你說話很直走路不直。但乙醛才是更可怕的毒物,它讓人迅速面紅耳赤,引發多種宿醉后果,更會損害蛋白質細胞膜外加DNA。正因乙醛的影響,飲酒哪怕“適量”,也會增加乳腺癌、肝癌以及多種消化道癌癥的風險。順便說一句,邊喝酒邊吸煙,唾液內的乙醛濃度會顯著升高。
目前最管用的防醉招數仍然是先吃飽再喝酒,1994年的一個研究證實,與食物混合能顯著延緩酒精的吸收。如果你非要追求“眾人皆倒我獨醒”,即使加倍傷身也在所不惜,那么可以選擇增強ADH酶的活性,緩解酒精對中樞神經的麻痹作用——不幸的是,研究發現ADH酶活性跟飲酒量成正比,酒鬼的ADH酶活性往往極高,也就是說,把酒精轉化成乙醛的這半截“酒量”確實可以練出來。蜜水和果汁里的果糖,以及咖啡和釅茶里的咖啡因也能讓人“感覺更清醒”,幫你喝下更多的酒。至于此后乙醛堆積造成的健康隱患,抱歉,“不醉竅門”幫不上忙。
或許未來真能出現大幅提高兩種酶活性的“不醉藥”。然而,戴上安全帽身穿厚棉襖四肢裹上泡沫塑料也有助于減少從3樓跳下的死亡率。但真正的問題是,一開始為什么要從3樓往下跳呢?最好的解酒藥,或許是戒酒藥。
1.所謂適量飲酒,一般是成年男性一天喝16至24克酒精,成年女性和65歲以上人士一天喝8至12克酒精,小孩和孕婦應滴酒不沾。
2.酒里會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不止酒精一種,酒精發酵的副產品往往毒性更高,導致宿醉更難解除。判斷方式是,顏色越深,副產品越多。如果非要喝,喝啤酒別喝黑啤,喝干白別喝干紅,喝白酒伏特加杜松子酒,別喝白蘭地威士忌龍舌蘭酒。
3.邊喝酒邊喝涼茶不是個好主意。據本月中山大學的研究,市售的各種涼茶花草茶,在體外實驗中幾乎都大幅降低了ALDH酶的活性,意味著乙醛會在體內堆積更久。
4.如果你因宿醉而頭痛欲裂需要迅速恢復狀態,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雖然會刺激胃粘膜,但還是強過和酒精一起可能造成肝損傷的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
5.有些藥物,如頭孢類抗生素會抑制ALDH酶活性,造成乙醛無法代謝成乙酸,在大量飲酒時服用這類藥物,可能致死。不過,如果善用,這種藥物也能成為一種“避酒利器”,隨身帶一板藥,上桌前拿出來往桌上一拍,然后說,“正在吃這藥,實在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