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李開復先生9月5日的喟嘆。近年來,青壯年為癌癥所累者不在少數。
尋找因果關系是人類的本能,《此生未完成》中,于娟憶起10年前住處甲醛超標10倍的家具。李開復則反思,“曾天真的和人比賽‘誰的睡眠更少’、‘誰能在凌晨里及時回復郵件’……這種以健康為代價的堅持,不一定是對的?!?/p>
然而,癌癥之復雜,不僅在于亞型繁多治療困難,而且在于機制迄今沒有完全搞清。感染性和營養性疾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病因,而癌癥可以追溯太多可能性。比北京地鐵圖復雜百倍的癌癥相關基因調控網絡每天都在“添磚加瓦”,而學界還在爭議染色體結構數量紊亂會不會才是真正的肇因……
對普通人來說,想搞明這一團亂麻更近乎不可能——新聞里每天貼心提示各種“長期大量可致癌”的化學名,市售與“癌癥”相關的書籍絕大部分屬于“非科學體系”。而剩下很小部分的科普書籍,卻又由于出版周期漫長,部分知識已經過時,不再是醫學界最新的推薦——從前推薦胃潰瘍患者休息喝牛奶,現在推薦先確定需不需要抗生素。從前推薦乳房自檢,現在更推薦高危人群定期乳腺鉬靶X光篩查……看到這里你是否已經頭暈目眩,到底有沒有方法評估自己的罹癌風險,遠離癌癥陰霾?
不如先從自問幾道題目開始。
首先,你抽煙嗎?抽煙的話不必往下看,直接掐了吧。連續30年每天一包煙的煙民,考慮做個肺部CT檢查先。不管你抽的是“低焦油”還是“含草藥”,吸入煙霧對全身器官的惡劣影響一點沒減少,光增加幾率的癌癥就包括喉癌胃癌口腔癌、肺癌腎癌胰腺癌、宮頸癌膽囊癌結直腸癌……不勝枚舉。尼古丁毒癮戒除確實不易,但戒煙永遠值得你再努力一回。
不抽煙的諸位,值得贊許,請準備感受來自科研界的惡意——
先從環境風險說起。你常吸到二手煙嗎?家里燒柴燒煤嗎?家具甲醛超標嗎?住處附近發生過核泄漏嗎?所在地空氣污染嚴重嗎?開窗通風進來的pm2.5多嗎?不開窗通風的話家里放射性氡氣超標嗎?從事的職業需要天天接近致癌物如造船業者接觸石棉嗎?
個人風險里又分先天基因和后天習慣兩大塊?;貞浺幌?,你有許多患了特定癌癥的親戚嗎?你長得特高嗎?體型肥胖嗎?內臟脂肪堆出了一個大肚腩嗎?每周鍛煉少于2.5小時嗎?你愛嚼檳榔嗎?熱愛紅肉討厭蔬菜和水果嗎?愛吃腌制、燒烤和加工食品嗎?每天喝酒超過兩杯嗎?常常大中午無遮無擋不涂防曬霜就在日頭下待很長時間嗎?感染過幽門螺桿菌嗎?乙肝病毒呢?倘若你是女性,初潮來得早嗎?生小孩晚嗎?從未母乳喂養嗎?年過三十卻從未做過宮頸抹片檢查嗎?年過四十卻沒有定期做乳腺X光嗎?更年期用過激素替代療法嗎?看完這一串問題你感覺壓力大嗎?目前研究倒是認為精神壓力不會增加罹患癌癥的幾率,但是可能增加已有癌癥的轉移風險喔……
倘若以上全部問題你的答案都是否定,恭喜你的風險已經大幅下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擁有豁免權。李開復說,“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說到底,無疾而終是個美好夢想,大部分人都無法實現。生命本就有兩種演化策略,一是以長生為目標,一是以早生早超生為目標——人類選擇的是后一條路。我們身體里平均有百萬億個細胞,個頭愈高,細胞愈多,而這些細胞不出錯的“保質期”顯然達不到目前的平均壽命。假如一個人沒有因為意外兇殺心臟病而提前下臺一鞠躬,那么他有大概率一輩子患上至少一次癌癥。正如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網頁所述,癌癥的頭號風險因素,是長壽。遠離風險因素的同時,別忘了定期體檢和篩查。
1.戒煙限酒吃蔬果,定期篩查多運動。有些檢查確實談不上舒適,比如胃鏡腸鏡,這種最好跟親友約定好,互相逼著去檢查。同理適用于牙科。
2.空氣污染沒有“安全閾值”,即使是輕微污染也會增加肺癌風險。家庭內的污染物控制要從材料源頭抓起,放活性炭遠不如開窗通風管用。
3.精神壓力確實會引起許多身心疾病,比如胃病、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疾病,不過目前研究認為不會直接導致癌癥,但壓力常關聯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壓力越大,越要為健康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