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危機出現了戲劇性轉折,敘利亞政府同意交出化學武器,從而避免了滅頂之災;暫時不用開戰,奧巴馬也躲過了無論國會是否授權動武都免不了的尷尬局面;而中東和全世界的反戰者,也為戰爭風險的暫時解除而長舒一口氣。而這一切,要歸功于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在此事上的出色斡旋,很多人預測他未來有機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9月9日,就在美國國會復會后的第一天,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接受采訪時提出敘利亞在一周內交出化武就可免一戰的建議,俄羅斯迅速向敘方提出把化武悉數交予國際監管的方案,敘方也火速表示接受。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目前的局面是美俄兩國首腦在G20峰會上商議好合演的“雙簧”。但即便如此,從事情后來的演進過程看,普京在場面上完全壓住了奧巴馬,很明顯地技高一籌。G20峰會上,普京在開戰問題上和奧巴馬據理力爭,拿出了1999年南聯盟戰爭以來俄羅斯最強硬的外交姿態,明確表示屆時會支持敘利亞政府;之后克里的表態所暗示的和平可能,又被俄羅斯敏銳地抓住了;不僅如此,普京還在“9·11”事件12周年當天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教訓,對美國人曉之以理,并明確表示不能接受“美國例外”的說法。

這種強硬中留有余地、不怕表明自己態度的做法,挽救了俄羅斯在敘利亞高達200億美元的投資和40億美元的軍事合同,以及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的獨聯體以外唯一aCFecxPFQKfyObA+UR1pL73kqPoh2J8z1ag5BByEnfo=軍事基地,俄羅斯的利益在西方的動武叫囂下得到了保全。更重要的是,自從埃及在1973年中東戰爭后驅逐前蘇聯顧問以來,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逐漸消退。此次的斡旋是普京外交的巨大勝利,也恢復和凸顯了俄羅斯在中東事務上的“玩家地位”。和奧巴馬進退失據、不知所措的舉動相比,普京的堅定態度讓人刮目相看。
運用外交手段來維護和擴大國家利益,扭轉不利局面,這是自沙皇時代以來俄羅斯外交的深厚傳統,最終發展成了一種嫻熟的外交藝術,代代流傳。恩格斯就曾指出,俄羅斯外交界的“作用超過了俄國所有的軍隊;正是這一幫人使俄國成為巨大、強盛和令人恐懼的國家,并為它開辟了稱霸世界的道路”。
當然,目前的局勢只是得到了緩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這是因為:把敘利亞化武置于國際監督之下,在執行和驗證上困難重重,敘利亞先要提交化武名單、數量和儲存位置,這些數據要獲國際社會的專家確認,敘利亞要容許這些專家進入境內核查。問題是,國際社會如何確定名單內的化武就是敘利亞政府擁有的全部?就算名單是真的,敘利亞目前處于內戰,聯合國人員根本難以安全地在境內核查。而伊拉克在薩達姆主政年代,就曾多次批準聯合國武器調查團入境查找大殺傷力武器,但薩達姆一直與調查員玩貓捉老鼠游戲,隱藏機密武器計劃。
同樣的情況也可能會發生在未來的敘利亞,屆時西方的耐心耗盡,戰爭仍有可能發生。另外,聯合國敘利亞化學武器調查團的報告下周會出爐,倘若報告指向巴沙爾動用化武,局勢仍有可能會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