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在上海主管意識形態的宣傳部長陳沂是開國將帥中唯一的文人。他來頭不小,本名余萬能,筆名陳毅。黨內一度有“大小陳毅”之稱,后為避與陳毅元帥重名,改名陳沂。1930年,他還是一個文學青年時,就在上海參與左翼作家聯盟的創立。次年考入北平的中國大學,成為學生運動領袖,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擔任北方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曾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押送南京。出獄后,進入太行山區參加抗日戰爭,先后擔任八路軍晉南軍政干部學校校務部主任、冀魯豫日報社長、八路軍115師宣傳部長、華東局宣傳部長、東北軍區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職。
建國后,陳沂出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首任部長,籌建總政文工團、《解放軍畫報》、《解放軍文藝》、八一電影制片廠和八一體工隊。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有名的“文化將軍”。
陳沂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黑龍江勞動21年。1961年,在羅榮桓元帥干預下,陳沂被摘掉右派帽子,擔任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創作了小說《白山黑水》。

“文革”開始后,陳沂遭到批斗,被造反派拘押,送到農村勞動。1973年,他去成都求見老上級四川省委書記李大章。李大章不但沒有見他,還向江青告密,江青責令黑龍江方面將陳沂抓回去關押。
1978年3月,夫人馬楠拿著陳沂寫的申訴信進京找到中組部長胡耀邦,耀邦深深感嘆道:“整整20年,不容易呀,不容易呀。3個月內我給他解決問題。”隨后就把信交到鄧小平手中,鄧小平立刻批給總政解決。不到一個星期,中央就做出決定,撤銷陳沂以前的處分,恢復黨籍、軍籍與原定級別。1979年4月,陳沂被派到上海擔任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
從經歷來說,陳沂應該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右派,其實不然。1985年,我調入上海市委宣傳部時,他已退居二線。聽機關的老人說,陳沂主管宣傳部的那幾年,正是改革開放初期,這位“老右派”卻“左”得出奇。
1987年1月,胡耀邦不再擔任總書記。機關里傳開了一件令人扼腕的“新聞”——在此以前,陳沂剛在北京和耀邦見過面,還拿著兩人的合影向熟人炫耀。誰知一聽到耀邦這位救命恩人下臺的消息,陳沂立刻打電話給耀邦秘書,要求銷毀合影。對方很不客氣地回答:耀邦同志還是政治局委員嘛!我原先對這位文化將軍殘存的一絲敬重從此煙消云散。
不久以后,我就和他發生了正面沖突。當時我負責的宣傳部研究室在籌備編輯出版《上海文化年鑒》,但是既無經費,又無工作人員名額,提出申請后遲遲未獲上級批準。有一天,我在辦公室發牢騷說:“我們做點正經事的,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幾個退休老人、下臺官僚搞什么《當代中國的上海》,錢又多,人又多,也沒見搞出什么名堂。”誰知隔墻有耳,馬上有人向擔任主編的陳沂告密。陳沂鬧到市委那里,說我誣蔑老干部。那年頭,這是很大罪名。當時我已獲中央組織部派遣準備去香港工作。就在調令下達前一天被市委扣起,說是有人舉報,需要調查核實。
幾天后,副書記曾慶紅找我談話。我不得不承認事實,但也說明了事情的原委。慶紅像老大哥一樣把我狠批了一頓,說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必須改掉狂放不羈的文人習氣,不然早晚會碰壁。當然,我那次就沒去成香港。不過在慶紅的關心下,《上海文化年鑒》倒是很快就成氣候了。認識陳沂以后,我更不愿以左派右派來看待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