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西斯廷教堂的煙囪里冒出了白煙,這意味著天主教的新教皇已經選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12億信徒等待著首席執事樞機走上宗座圣殿的主陽臺,宣布新教皇的名字。
在大洋彼岸,堪薩斯郊區的小房子里,美國人大衛·鮑登(David Bawden)通過電視聽到了這個名字。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新教皇對他卻沒有意義。在鮑登眼里,自1958年教皇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去世后,繼任教皇都是天主教的變節者和背叛者,他們的當選是無效的。
鮑登不是惟一對現代教會感到失望的人,卻大概是第一個決心把擔子扛到自己肩上的人。1990年,在包括鮑登自己和他父母在內的6名普通教徒參與的選舉中,30歲的鮑登把自己選為教皇。和公元6世紀之后所有新當選的教皇一樣,他不再使用本名,從此自稱“教皇邁克爾一世(Pope Michael I)”。
23年來,鮑登每天戴著白色小瓜帽,穿著白色長袍,坐在自己搭建的、外觀更像帳篷的禮拜堂里,過著教皇的生活。
使得鮑登對梵蒂岡教皇失去信仰的事件,發生在他出生前一年。1958年,口袋里裝著回程火車票的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ⅩⅢ)意外當選。這位當過步兵、參加過二戰、出任過三國大使、后來被稱為“驚奇若望” (Surprise John)的新教皇,很快證明自己與眾不同。不到一年,他即宣布召開第二次梵蒂岡大會,以探討天主教會與現代世界的關系。
100年前,面對現代化帶來的挑戰,第一次梵蒂岡大會召開。討論尚未得出結果,統一戰爭中的意大利軍隊就開進了羅馬。100年后,若望決定,“到了打開教堂的窗戶,來點新鮮空氣的時候了”。受邀的與會者中,不僅有4位后來的教皇,也有來自非洲和亞洲的主教以至普通的天主教徒,甚至基督徒和東正教徒。
這次在若望去世兩年后才落幕的大會,被認為是天主教會革新的起點。教會決定簡化宗教儀式,鼓勵世俗語言和教徒母語的使用,甚至承認了宗教信仰自由。若望死后被列為圣人,更得到“好教皇若望(Good Pope John)”的稱號。
然而,不少保守派教徒認為,這是信仰向現代化妥協、天主教會從此走上歪路的表現。鮑登正是其中一員。
他在一份宣言中寫道:“由于第二次梵蒂岡大會,天主教會變成了一個新的、錯的教會。”80年代起,天主教家庭長大的鮑登決心恢復“舊的、真的教會”。他認為,“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教皇。”
他一直在等待,等著某個人站出來,說出教皇不合法,并選出一個真的來。“我等了很久,可是沒有人。”而后,他在教會文獻中發現了這樣的條目,當樞機主教團無法選出一個合法教皇的時候,普通天主教徒可以去做這件事。
他很快付諸行動,6人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嚴格的宗教程序,讀經、投票、計票、詢問、接受和宣布,教皇邁克爾一世誕生了。
在1990年的堪薩斯小鎮,“新教皇”最大的煩惱是,怎么讓別人知道這件事。網絡把“教皇”和世界相連。每天早晨,一杯咖啡下肚后,鮑登便坐在電腦前,開始查閱“信徒”們發來的郵件,了解一下世界有什么變化需要他應對,然后在域名“教皇邁克爾一世”的網站寫下新布告。
他從未忘記自己是“教皇”,連家中的咖啡杯也是特制的,上面有他自己設計的標志,用拉丁文寫著“你會做”。最近,他在網站上宣布,他的忠實信徒已經超過了30名。
更多的人通過Facebook、YouTube等網站對他冷嘲熱諷。鮑登并不煩惱,他不想與誰爭,也不想與誰為敵。他眼里的敵人只有魔鬼。選擇邁克爾這個名字,并不是因為沒有教皇用過,而是因為率領上帝的軍隊與魔鬼作戰的大天使,叫作邁克爾。
鮑登說,上帝不玩弄數字,真理只有一個,而這“并不取決于你是否受歡迎”。“我只是擔心,”鮑登說,“那些想要跟隨教會進入天國的人,在上帝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跟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