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際集團(AIG)向一個中資財團出售飛機租賃業務的交易幾近停滯,這是近年來第三次中資競購此類資產遭遇失敗。如今當中國的財團出現在競投會上,人們更多報以懷疑而非喝彩。
在這一并購案中,中資財團發生分裂。而在其他并購案中,潛在購買者既包括不知名的集團,也有知名銀行。并購失利的問題則在于審批、融資方面或者擔心購價過高。
一些投資銀行家曾將自己與潛在的中國資本和企業買家的密切關系當作向西方客戶吹噓的資本,現在他們炫耀這一點時也不那么有信心了。
事實上不應該這樣。中國有大量的資金,對各類資產都有極大的胃口,從中國缺乏的自然資源到主要的前沿技術等都包括在內。如果中國要轉變為消費主導型經濟,就需要提升制造業的品牌和設計。中國國內競爭激烈,因此,即使產能過剩不是問題,利潤也非常微薄,相比而言海外市場的吸引力就大得多。
但顯然在并購方面,中國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現在看來,只有資金和野心是不夠的。一名曾受雇協助一家中國的銀行收購俄羅斯銀行的顧問曾詢問這家有望成功的買家銀行,有沒有會說俄語的人,結果被告知沒有。也就是說,即使審批和融資沒問題,但在看不見的方面,文化因素是個障礙,而語言只是其中之一。
另外,中國國內幾乎沒出現過什么真正的并購,多數企業對于如何完成并購也沒什么實踐經驗。此外,除了少數科技企業,中國公司缺乏頭銜為“首席戰略官”的內部專業人員來思考這些問題。

根據中國央行提供的數據,中國債務總額(政府、企業以及家庭債務之和)已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2008年其對GDP的比例達到130%,目前上升到了200%。歷史上,從阿根廷到韓國,信貸增長這么快的國家都爆發了經濟危機。
對于債務的依賴把中國帶到了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如果中國政府對于遏制金融風險動真格,那么切斷對債務的依賴可能導致增長顯著放緩,并因此拖累全球經濟。但與另一種可能的前景相比,這種情況還不算太嚴重。如果中國政府不敢出手,那么債務泡沫將繼續膨脹,發生經濟動蕩的可能性將會增大。
香港監管部門正面臨是否為阿里巴巴破例,以吸引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前來上市的問題。阿里巴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被認為將是自Facebook上市以來全球最大的IPO交易。
一年來香港本地IPO市場一直比較清淡,所以這樣一宗大規模上市交易肯定是誘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以及公司高層希望保留對上市后阿里巴巴集團的控制權,盡管他們僅持有該公司9.4%的股份。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方式是實行雙重股權結構,讓管理層的股份附帶額外投票權,但香港現行上市規定禁止使用這種股權結構。考慮到阿里巴巴以往的情況,第二次給予阿里巴巴上市的特權似乎不恰當。相反,監管機構應當將重點放在確保管理層和少數股東利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