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聲稱,美軍已經做好準備,隨時響應總統(tǒng)奧巴馬軍事打擊敘利亞的命令。奧巴馬考慮采取的軍事行動,意在懲罰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
8月21日,敘利亞境內有上千平民死于化學武器,而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阿薩德的弟弟馬希爾·阿薩德被認為是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馬希爾·阿薩德?lián)螖⒗麃喒埠蛧l(wèi)隊司令、第四裝甲師師長,以及秘密警察部隊首長。他是巴沙爾政權的核心成員之一,被認為是敘國內僅次于巴沙爾的二號人物。
化學武器事件,以及西方可能的軍事介入,讓人們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及其龐大的家族。
1966年,老阿薩德通過軍事政變當上國防部長,實際控制了敘利亞的大權。在1970年和1971年,他又兩次通過政變手段排斥異己,先后攀上總理、總統(tǒng)寶座,成為敘利亞黨政軍第一把手。掌權之后,為維護自己的“家天下”,老阿薩德開始倚重自家兄弟、子侄,并安排兒子接班。父死子繼的“阿薩德王朝”就此奠定基礎。
不過,麻煩也隨之而來:王朝政治的痼疾——家族內斗,成了阿薩德家族始終揮之不去的噩夢。一些熟悉巴沙爾的人稱,他畏懼自己的叔父、兄弟,不亞于畏懼國內的武裝反對派,和反對他繼續(xù)執(zhí)政的西方國家。
老阿薩德原本不叫阿薩德。這個名字是他在少年時自己改的。在阿拉伯語中,“阿薩德”是雄獅的意思。從教父般的“中東雄獅”老阿薩德,到不愿從政卻被拉到總統(tǒng)寶座的“幼獅”巴沙爾,以及掌管要職的家人們,讓我們看看是怎樣一個家族統(tǒng)治著敘利亞。
“阿拉伯之春”開始不久,一個名叫里法特·阿薩德的人在法國振臂高呼,聲稱“已準備好接管敘利亞政權”。
相信聽到這個聲音的巴沙爾不會平靜:這個人是他的嫡親叔叔,曾是敘利亞僅次于老阿薩德的二號人物。許多人曾經認為,這個里法特才應是阿薩德王朝的第二代執(zhí)政者。他的失勢,完全是因為要給巴沙爾讓路。
里法特曾留學蘇聯(lián),畢業(yè)于葉卡捷琳娜堡炮兵學校。回國后,他成為一心奪權的哥哥老阿薩德的最得力助手。除了傘兵少將軍銜,他當時沒有顯赫公職,但誰都知道他是第二號人物,是僅次于老阿薩德的實力派。
然而,老阿薩德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這位弟弟,他既要重用,又免不了要提防。此時,他一心把繼承權傳給精明強干的長子貝塞爾。但貝塞爾羽翼未豐,時機不成熟,因此他一直隱忍不發(fā),卻暗中抑制里法特的勢力。
1983年下半年,老阿薩德心臟病發(fā)作,無力視事,委任了一個由6人組成的“全國委員會”代行權力。里法特對此極為不滿,遂聯(lián)絡親信準備政變奪權。當時,他開始在大馬士革等地設立路障、檢查站,在市區(qū)張貼歌頌自己的海報,甚至試圖控制軍政機關。
然而,他的動作似乎太過遲緩,直到1984年夏尚未獲得大的進展,而此時老阿薩德的病卻奇跡般地好了。一時間,原本云集于里法特周圍的支持者煙消云散。人們紛紛猜測,倒霉的弟弟可能被送進大牢,甚至死于非命。
不過,老阿薩德卻最終網開一面,甚至在當年任命里法特為副總統(tǒng)。然而,這位“副總統(tǒng)”動輒被派去國外出長差,仿佛盼著他叛逃一般。除了1992年因母親去世回國奔喪外,大多數(shù)時候這位“副總統(tǒng)”都住在法國、西班牙或英國。
1994年1月21日,老阿薩德長子貝塞爾因車禍去世,原本無心政治、在英國當眼科醫(yī)生的次子巴沙爾被匆匆召回,“速成培養(yǎng)”為新繼承人。里法特又試圖煽動反抗,結果被阿薩德父子聯(lián)手鎮(zhèn)壓。1998年,他的副總統(tǒng)頭銜被取消。次年,巴沙爾親自率兵鎮(zhèn)壓,將里法特在國內的勢力幾乎一網打盡。2000年6月10日,老阿薩德病逝,里法特公開聲稱自己才是“合法的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也不客氣,于當年6月12日簽發(fā)了對里法特的逮捕令。
此后,里法特一直試圖借外力回國奪權,但應者寥寥。
有分析人士認為,8月21日的化學武器事件,可能是巴沙爾的弟弟馬希爾所為。其目的意在拆哥哥的臺,達到亂中奪權的目的。
姑且不論這種猜測有幾分可信度,馬希爾的確是阿薩德家族中最神秘的的人物。
馬希爾出生于1967年,兩歲時父親就當了總統(tǒng),因此不僅備受寵愛,且自小性格強悍。貝塞爾車禍身亡后,一些軍界人士曾主張讓馬希爾而非巴沙爾出任“王儲。但阿薩德認為,馬希爾年紀太輕(當年僅27歲),且個性太強,不適合繼承大位,硬是把原本無心政治的巴沙爾扶上臺。
然而,巴沙爾當總統(tǒng)是“半路出家”,在政界和軍界的資歷都十分淺。對馬希爾這個大權在握的弟弟,巴沙爾既動不得,又離不開。在老阿薩德生前,馬希爾已負責指揮最精銳的共和國衛(wèi)隊警衛(wèi)旅。巴沙爾上臺后,馬希爾更升任共和國衛(wèi)隊總司令兼敘利亞頭號王牌師——第四裝甲師師長,還當選復興社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馬希爾被認為富有軍事才能,在軍中享有很高聲望。在公開場合,馬希爾總是以“巴沙爾的好弟弟、好助手”形象出現(xiàn)。但許多分析家都指出,兩人關系并不和睦。
在政治上,巴沙爾一度熱衷“民主改革”,而馬希爾則公開拆臺。據說,他曾硬逼著哥哥取消了對若干改革派人士的任命;在經濟上,馬希爾擔負著敘利亞—伊朗等戰(zhàn)略物資和武器供應保障的走私生命線的大權。此外,他還在黎巴嫩、伊拉克等地擁有眾多秘密商業(yè)利益。而巴沙爾則對財權旁落不以為然,曾多次以“反腐倡廉”為由,試圖染指馬希爾的商業(yè)王國。
2012年7月18日,敘利亞國家安全部大樓發(fā)生大爆炸。這是馬布爾身上最大的謎團。

那次大爆炸的死者都是巴沙爾政權的核心人物,包括國防部副部長、巴沙爾的姐夫肖卡特,“恢復國家穩(wěn)定危機處理小組”負責人圖爾克馬尼等,傷者則包括內政部長易卜拉欣-沙阿和國家安全局長以赫梯亞爾等。如此精準的襲擊,被許多人猜測是“家賊”所為。而這個“家賊”在一些人看來,恐怕正是馬希爾。其理由不但有奪權的“大節(jié)”,還有家族間的私怨——1995年,肖卡特和他姐姐布沙拉結婚,他曾堅決反對,甚至在4年后開槍打傷了姐夫。
不過,也有人認為,馬希爾才是被暗算的一方。事發(fā)后,反對派紛紛歡呼“馬希爾被炸死”,但很快有可靠消息稱他并沒有死。
2012年7月18日的大爆炸,是阿薩德家族的一大懸案。懸案中地位最高的犧牲者,是巴沙爾姐夫肖卡特。而在大爆炸后僅兩個月,他的妻子、阿薩德長女布沙拉就帶著5個孩子悄然逃離敘利亞,投靠住在迪拜的母親馬赫盧夫。
作為家中長女,布沙拉自幼深得父親的喜愛,而且很早就流露出對政治的關心。她被認為在家族中屬于中立派,早先曾斡旋于阿薩德父子和里法特之間。里法特未被正式清洗,據說就是她苦苦周旋的結果。她本人似乎滿足于在本專業(yè)(衛(wèi)生)發(fā)揮作用,而將政治抱負寄托在丈夫肖卡特身上。肖卡特被認為是巴沙爾在軍情界的左膀右臂。
但布沙拉本人和兩個弟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并未特別倒向其中一派。馬希爾和她的疙瘩,主要集中在肖卡特身上,而她和巴沙爾之間雖無芥蒂,但和巴沙爾的妻子阿斯瑪卻水火不容。阿斯瑪熱衷拋頭露面,參加社會活動,布沙拉對此頗為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7·18”大爆炸后,她匆匆出逃,當時被反對派渲染為“阿薩德家族自知敗局已定,倉皇逃命”。如今回頭看,這卻更似惟恐被宮斗殃及的避禍行為。因為倘若爆炸案真是“家賊”所為,不論肇禍者是馬希爾或巴沙爾,她都是惹不起的。如今,她定居迪拜一年有余,一直對敘利亞時局保持著沉默。
在阿薩德家族中,里法特一派因失勢早已被清洗殆盡,只能在海外發(fā)出些許聲響。
親巴沙爾的阿薩德家族成員,還包括其姑父沙利什家族一脈。其中,巴沙爾的堂兄西瑪·沙利什是巴沙爾的心腹愛將,負責總統(tǒng)府安全保衛(wèi),也是對付反對派武裝的主要將領;巴沙爾的堂侄阿塞夫·伊薩·沙利什,是負責與伊朗、伊拉克進行軍火走私的SES公司總裁;巴沙爾的另一個表哥利亞德·沙利什,則通過承包政府工程中飽私囊發(fā)了大財。
站在馬希爾一邊的,包括其堂弟哈伊爾·阿薩德、表叔阿德南·阿薩德和穆罕默德·阿薩德。他們領導著在內戰(zhàn)中表現(xiàn)活躍的親政府民兵組織;表哥拉米·馬赫盧夫(曾是敘利亞電信巨頭并有貪腐惡名),哈菲茲·馬赫盧夫(敘利亞軍情局的實際首腦)和阿提夫·納吉布(秘密警察機構負責人)。
此次“8·21”化武事件被某些人認定系內斗所致,是因為阿薩德家族以往就有過類似的行為。最突出的,是1995年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刺事件。
從阿薩德家族中居然傳出3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巴沙爾所為(當時他剛當上“王儲”急欲立威,且負責黎巴嫩事務);馬希爾所為(軍情部門實際掌握在馬希爾手中,且這樣做可彰顯自己的決斷力);里法特所為(故意把水攪渾,讓阿薩德父子背黑鍋,自己好渾水摸魚)。盡管事件的責任至今還是個謎,但為在內斗中占據上風,家族成員不惜相互拆臺,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巴沙爾繼位后,阿薩德家族的內斗遵循著“親兄弟,暗算賬”的不成文慣例——即臺面下相互使絆子,臺面上卻盡可能保持一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