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2013年亞洲男籃錦標賽1/4決賽,中國男籃以78比96的懸殊比分慘敗給中華臺北,無緣亞錦賽四強。這場慘敗同時讓中國男籃無緣直接晉級明年西班牙世錦賽,只能爭取外卡參賽名額。
這是中國男籃歷史上首次負于中華臺北隊,也是中國男籃一隊自1975年首次參加亞錦賽以來的歷史最差戰績。
本刊記者走訪數名中國籃球圈內人士,他們都表示,雖然也曾有曇花一現的短暫美好,但在泥沙俱下的土壤里,中國男籃結出苦果是必然的,換教練、換球員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在體育總局的介入下,中國籃協“痛心疾首”地召開球員反思總結會、新聞委員會執委研討會……專家、媒體、前主教練、球迷又開始了一輪尋找“替罪羊”的熱烈行動。6月國足1比5慘敗于泰國青年隊后上演的鬧劇,兩個月后換了個主角又詭異重演。
在資深籃球記者楊毅眼中,籃管中心主任信蘭成是“記者的天敵,官氣很重,對籃球并不專業,但他非常認真地完成著總局領導交給的每一項具體任務”。
更熟悉信蘭成的人告訴記者,信主要的精力放在文物鑒賞和收藏愛好上。“信蘭成是個段位很高的文物玩家,地方籃協接待他的時候,往往是第一時間拉到當地的古玩市場。”
這個8月,信蘭成估計很難靜下心來欣賞他的藏品。
兵敗馬尼拉后,籃協先是力挺主教練揚納基斯,后又翻臉,稱國家隊12人大名單都是揚納基斯親自挑選。力推舉國體制壓縮聯賽的信蘭成為眾矢之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曹競爆料:籃管中心副主任、分管國家隊事務的胡加時才是慘敗的罪魁禍首。
最新劇情是在16日晚為揚納基斯舉辦的送行宴上,胡加時主動握手被希臘人一把拒絕,致使“胡加時眼圈泛紅”。17日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周赫貼出長微博認為胡揚“不歡而散”一幕,是信蘭成一手策劃的。
10天時間里,為了推卸責任尋找替罪羊,各方赤膊上陣,各種狗血劇情高潮迭起,中國籃協的遮羞布被扒了個精光。
“中國籃球弄成這個樣子,作為中國籃球的從業人員,我個人感到非常羞愧,都沒臉見人了。”某俱樂部高層對中國籃球的潰敗和籃協內斗的鬧劇非常無奈,“這枚苦果在北京奧運會后就已經種下了。”
“籃協對主教練的選擇沒有什么長遠規劃,風格搖擺不定,隨意性極強,基本上看領導的個人喜好而定。運氣好了可以逮到一個好教練,比如2004年到2008年的哈里斯與尤納斯。”
2008年奧運會后的選帥印證了中國男籃選帥的隨意。
2009年5月,經過8個月的思量,胡加時特別看好的郭士強被任命為男籃主帥。雖然郭被尤納斯認為很有執教潛力,但因執教經驗和資歷不足,2010年4月被迫下課。
接替郭士強的是美國人鄧華德,這一選擇在當時的CBA聯賽委員會上遭到與會俱樂部代表一致反對。俱樂部認為國家隊的成績好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CBA聯賽的生存環境,因此國家隊主教練的選擇也應該考慮一下俱樂部的意見。
信蘭成強硬回應:“你們管好你們俱樂部的事。國家隊的事由籃協決定。”
鄧華德在倫敦奧運會小組賽五連敗后離職。
嘗試了土教、美式教練后,籃協覺得應該找個歐洲教練來試試,一找就是8個月。這段時間里,中國籃協嘗試了新的擇帥方式,拿中國國青隊作為執教樣本秘密地試訓了3名歐洲教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中一名教練連中國籃協的人都沒見著,在酒店等了兩天發現沒人搭理后,自己回去了。
當4月27日倉促簽下當時還有俱樂部合約在身的揚納基斯時,CBA賽季已經結束一個月了。揚納基斯錯過了從聯賽了解球員水平、挑選合適球員的最好時機。希臘人只能被動地從籃協提供的大名單里面挑選球員。
由于不熟悉球員狀態,揚納基斯制定的高強度訓練計劃和整套打法被大部分球員質疑不符合球隊實際情況。在內部有分歧且不了解亞洲籃球環境的情況下,揚納基斯除了要飛回歐洲協商與老東家提前解除合約,還要應付一系列毫無競技價值的熱身賽。
“耐克公司一年給國家隊8000萬元贊助費,為什么就不能花點錢給國家隊請一些有熱身價值的隊伍呢?看看這幾年國家隊的熱身賽都請了些什么隊!”某俱樂部高層直言國家隊比賽已經成了某些群體的“撈金”項目。
“國家隊應付不了這么多熱身賽,便組織了所謂的國奧隊來承接這些比賽。為了給這些賽事騰時間,CBA的比賽場次被隨意壓縮。像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聯賽停了3個月,閑著沒比賽的俱樂部想去打熱身賽保持競技水平,對不起,要先向籃協申請。繳交一定費用通過審批后才能打。”
“只要有一個稱職的主教練,籃協領導做好正確的事情,我不擔心未來幾年國家隊的戰績,這批球員的實力還在。我們俱樂部更擔心的是CBA聯賽的前景。未來5年甚至10年,沒有一點能夠讓人樂觀的跡象。”
前男籃主教練尤納斯曾表示:“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籃協都是為俱樂部服務的,都是為了讓俱樂部、讓聯賽變得更強;只有在中國,這是相反的,俱樂部是為籃協服務的。”
CBA聯賽委員會上,18家俱樂部的票數沒有決定權。CBA聯賽的大小事務,從經營、管理到收入分配,聯賽所有資源均由籃管中心掌控。作為理論上的聯賽股東,CBA的俱樂部無法決定聯賽的比賽輪次,無權查閱聯賽經營數據,聯賽每年的收入與支出處于無人監管狀態。
所謂的職業聯賽無法實體化,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就成了一句空話。2011-2012賽季,每家俱樂部從籃管中心得到的分紅約300萬元,而那個賽季平均每個俱樂部的運營成本是3800萬元。
2012年,CBA和盈方公司簽下了一份為期5年、總額為16.8億元人民幣的商務推廣合同。籃協還與李寧公司簽訂了CBA裝備贊助合同,據傳金額達到5年20億元。2012-2013賽季俱樂部能拿到多少分紅還不清楚。即使能夠達到傳言中的1000萬元的分紅標準,對于運營成本日益增加的俱樂部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球員的工資越來越高,甚至十幾歲的年輕球員一兩年就拿到了普通百姓一輩子可能都攢不到的錢。得來太易對球員未必是好事。現在極少球員能夠安下心來認真訓練回報球迷,很多時候,訓練還沒結束,各種活動的邀約電話就頻繁地追來了。”
“雖然中國男籃面臨著這么多問題,但還是希望各方各司其職,慢慢地將中國籃球這條大船調整到一個正確的航道上。修修補補船還能掙扎著往前行,誰也不希望看到一個船毀人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