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剛愎自用,寵信奸臣,被叛將攻陷長安,兩次倉皇出逃。幸有陸贄出謀劃策,平賊救亂,恢復京師。
回京后,唐德宗想舉行典禮,祭祀祖宗并請罪。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員都是宰相。皇帝的命令,要經過尚書、門下二省商議同意,才能實行。宰相們認為國家瘡痍未復,百姓負擔太重,皇帝應該暫緩典禮。宰相首先上表勸阻。
德宗不敢怠慢,令陸贄草擬《答宰臣請停大禮表》,鄭重回復:我治國失策,致賊子作亂,連祖宗祭祀都沒法進行。心中憤恨難己,悔之已晚,日夜想彌補過失。幸而天地祖宗保佑,恢復國都。自秋至冬,歲月流逝,孝心郁結難舒。公卿大臣上書請準備祭祀,百姓卻諷喻我浪費人力物力。我滿懷對祖宗敬慕,衷情未安。至誠之心難以抑制,大家應盡快幫我選定吉日。不必多言,增加我的愧疚。
百官又不買賬,犯顏上表勸阻,皇帝再次請陸贄寫《答百寮請停大禮表》:我先后兩次出奔避難,祭祀荒廢,有霜露孤零之感,有無所依靠之憂。賴先皇恩澤,百姓擁戴,光復京師。我失德之過,不敢說補救,只想向宗廟請罪。群情洶涌,已推遲了。現已近祭祀之期,我誠心懷念先帝,徹夜未眠。看見來表,深感惶恐。我嘉許你們的誠意,卻違背勤勉服侍孝順之心。我意已定,不必再上表。
百官二次上表勸阻,皇帝二次答復:國家大事,首在祭祀。應嚴謹對待,表達至誠之思。何況今天不同平日,我不能守護祖業,導致賊子作亂,國都淪陷,驚擾先皇陵墓。幸上蒼庇護,再續天命。離京三年,祭祀荒廢多時;回京半載,未表達致謝誠心。憤懣愧疚郁結,如墜入九泉之下。我日夜等待,春天已至,天地眾神靈已享用祭品,你們還執著不知變通。我出京沒有告知祖廟,回來又沒祭奠。你們應體諒懇切之情,不要增加我的煩擾。
百官三次上表勸阻,皇帝三次答復:三次讀到來表,深感忠貞之心。講明孝敬大義,陳說轉危為安對策,都是金玉良言。但實在難以壓抑對先祖的思念,進退兩難,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祭祀貴在專一精誠,如未達此心,不如不祭。今吉日將至,但輿論紛紛,贊同反對莫衷一是。既失于嚴謹,亦無補孝思。以禮義節制哀思,勉強依從請求,暫停祀典。加重我的不德,愧疚嘆息不已。
在宰相和百官不斷的勸諫之下,德宗一再辯解,措辭嚴厲,最終被迫取消。皇帝也得依循制度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