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的調查,廣東中山市橫欄鎮工業產值被抽查的企業多報了3倍,實際的22.2億元虛報為85.1億元。工業產值造假意味著工資、利潤、訂單等一連串的數據都是假的。最終,由于工業增加值的造假,GDP數據也是假的。我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往往被低估,而工業增加值往往被高估,結果就是全國上下沉浸在高速的工業增長中無法自拔,而工業企業在產能過剩的泥潭中不斷打滾。如果橫欄鎮數據造假是普遍現象,中國所有的經濟數據除了無法造假的貨運量、存款等數據之外,均不值得信任,缺乏準確數據哪有科學決策。
為了提高數據準確度,國家統計局推進四大工程,去年實現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從今年開始實行固定資產統計改革試點,將投資統計調查對象由項目轉變為法人單位;將投資額計算方法由形象進度法轉變為財務支出法,地方政府財務無法支出,就不可能有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統一核算GDP試點等。

技術上的改進沒有辦法遏制根本上的造假,企業向統計局聯網直報,地方政府就直接指示企業從源頭就篡改數據,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也可如法炮制,統計局得到的依然是錯誤到可怕的原始數據。技術的改進不可能減少地方官的造假動機,也不可能打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惡性循環。
地方一直有造假沖動,從未停歇。自1985年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GDP之和,一直高于全國GDP總量,地方市縣的總和也往往高于省級核算的GDP總量。去年2月,針對地方GDP真實性的質疑,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回應說,目前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約10%,主要是因為分級核算中一些重復計算的技術問題以及原始數據存在差異的結果。一直強調“數據關天”的馬建堂先生想必對此心知肚明。去年3月,國家統計局曝光查實的重慶永川區、山西河津市干預統計數據上報案例。這應該是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曝光個別地方和企業數據造假情況。現在,統計局再次曝光了橫欄鎮嚴重造假。
造假層出不窮,緣于官員激勵機制錯位,源于普遍造假未受嚴厲約束。
筆者對于某些數據敬而遠之,比如地方招商引資與工業生產數據。這些數據名堂太多,如招商引資中就有意向數據、到位數據、投資數據等等名堂。而工業生產數據則與地方官員甚至更高一級的官員的政績密切相關,與主管部委密切相關,造假的沖動最強烈。
有的數據造假意愿不高,比如農民的收入、農業產值等,這些數據可以成為伸手要補貼的依據,沒有必要多報。有的數據無法造假,如發電量、用電量、貨運量等等,并不奇怪,建立在無法造假數據基礎上的克強指數,往往低于GDP數據。
擒賊先擒王,面對囂張的造假,首先要抓住地方官員與大型企業造假,誰造假誰賠償誰下臺,級別越高者背負社會責任越重,懲罰越重。徹底砍斷數據與政績之間的利益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者上位的逆向激勵機制。馬建堂先生,請當干衣機,能曬干統計水分,是大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