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人士總伴隨著多個身份的疊加,這一點,在張雨柏身上體現得極為明顯:官員、企業家、國家級品酒師、不走尋常路的探索者,涉獵行業遍及印刷、玻璃、絹絲、白酒等,而且,就企業而言,從調研、研發、營銷、戰略規劃等,每一環節,他都做得風生水起。
2012年8月,他麾下的洋河股份以總市值超過1500億元被英國《金融時報》列為“全球上市公司500強”。令白酒行業驚訝的是,此次代表中國入圍的三家白酒企業,洋河超過五糧液,直逼茅臺,排名第二。
2013年4月24日,洋河股份發布公告,在任10年的張雨柏卸任總裁,保留董事長、黨委書記職務。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洋河酒業的“藍色帝國”走向何方,張雨柏,這位以人生智慧創造事業的白酒領軍人物何去何從?
現在,“中國夢”已經成為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共同的話語——2012年11月29日,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重新厘定了“中國夢”的內涵與外延——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之后,“中國夢”,作為最高領導治國理政的抓手之一,開始頻頻出現在官方和民間的各種話語形態中。甚至,連幼稚園的孩童,也開始傳遞起“中國夢”的種種現實故事與未來展望。
甚少有人知道的是,在習總書記提“中國夢”之前,這個概念已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而且主要由民間力量來推動。推手之一,就是洋河集團,尤其是其“中國夢·夢之藍”的品牌口號,借央視之力,響徹中國。
最初定下這個策略,洋河的初衷是:向國人宣揚一種積極進取、勇于擔當,將個人價值與民族復興融為一體的“中國夢”,倡導國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自身能力積極傳遞正能量,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追夢、圓夢。
更關鍵的,在張雨柏心中,“‘洋河’應該是一個有夢想的企業——‘洋河’今天的發展,只是它擁抱未來夢想的一個階段性成長。”而且,官員出身、富有夢想的張雨柏,“一貫主張‘立足未來,謀劃當前’”。
當然,從企業營銷的角度來看,白酒長期以來地域特色明顯,各地都有自己的強勢品牌,張雨柏等洋河領導人提出“中國夢”的概念,不僅能將洋河區域身份模糊掉,而且從夢想的角度,一下推開了所有區域市場的大門。
不止于此,循著“中國”、“夢想”的思路,很容易延展而來的是,夢至遙為藍,天至高為藍,海至深為藍,洋河的品牌差異化策略一下明晰起來。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背景是,多年前,白酒的包裝多是土罐或陶罐,色系上也大多挑選白、紅、黃三色。張雨柏認為,藍瓶的包裝,象征海洋文化和熱情開放的文明;借藍發力,張雨柏又制定出一系列品牌戰略,差異化定制。
2003年初,蓄力已久的“中國夢·夢之藍”以及洋河的“藍色經典”高調出現在公眾視野,憑借最符合暢飲的“綿柔型白酒”配方、別樹一幟的包裝以及精準的市場定位,一場“藍色”的夢想風暴就此形成。
借此,剛剛褪去官員身份不久的張雨柏一戰成名,開始成為眾多白酒資深人士不得不刮目相看的行業領軍人物,藍色也成為洋河酒業區別于其他品牌的圖騰。
曾經有一句話: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現在,另一句流行語是:99%的人追尋成功之道,只有1%的人才跟從自己內心的夢想。
張雨柏就是其中的1%。
1984年,20歲的張雨柏從大學畢業。當大多數同齡人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就暗下決心立志要成為一名商人。
然而,誤打誤撞,他進入政界當起了一名小小的辦事員,而且,4年后,還被提拔為科級干部,在我國經濟還未完全騰飛的當時,這是個令人羨慕的職位。可張雨柏成為“企業家”的夢想卻從未泯滅。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那時起,他便開始不走尋常之路——24歲的他主動找到領導,請求將自己調去企業工作。領導盡管不能理解其放棄“金飯碗”的做法,還是尊重了他的個人選擇。
于是,張雨柏開始了官場與商場不斷轉換的生涯。
第一次,他被調到江蘇泗陽印刷廠,這次“下海”,憑著天生的經濟頭腦和敏銳的市場觸覺,他讓泗陽印刷廠沒過多久便扭虧為盈。很快,他又被調到了江蘇中意玻璃鋼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一職。用張雨柏自己的話說,當時的中意便是“咳嗽一下就要斷氣”的境況。
結果,到任之后,他果斷決定把玻璃鋼此前“防腐材料”的產品定位改為“城市供排水管道”,盡管這個做法在當時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他還是力排眾議。后來,在得到建設部的認可后,玻璃鋼作為一種“城市供排水管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事實證明,張雨柏對玻璃鋼的重新定位,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品類和產業,也使中意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龍頭。張雨柏預測說,這個產業將來可以做到1000個億,“現在保守估計已經做到了一百多個億。”
再之后,張雨柏被調到了江蘇泗絹集團,只用了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改制,并實現了盈利。就在他想繼續大干的時候,世紀之交,組織做出安排,他重返政壇,出任江蘇省泗陽縣委常委、副縣長。
算上之前他從企業回歸政府、再從官員成為企業領導人,從1984到2001近二十年間,他在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當家人之間,已經幾進幾出,成為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宦商沉浮之一景。
2002年12月,在副縣長的位置上屁股還沒有暖熱,一紙調令,將張雨柏調到洋河酒廠。當時,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振興蘇酒”的意見》,發出了“振興蘇酒”的號召,對振興蘇酒進行了全面部署。
從此,“振興蘇酒”的大旗落到了張雨柏的肩上,他一干就是11年。
2010年4月,洋河與同雙溝聯合組建蘇酒集團。為解決兩大類型白酒市場沖突的問題,張雨柏又整合公司力量,組建全新的營銷平臺,在營銷和管理兩個層面采取差異化和低成本競爭策略。正是這種方式,使得洋河、雙溝兩大品牌能齊頭并進,共同成長。
在外界看來,官員出身的張雨柏,在企業管理上有獨到的一面,他把熟稔的官場制度后的精髓,都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比如,他制定的計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企業從上到下推行,這種把控力是早期官員生涯所給予的。
而且,他只對企業戰略導向性問題做決斷。“如果具體事務管得太多,有時候會缺少方向感。企業家更多是把舵的人,而不是操作的人。如果變成操盤的人,就不是一個真正好的企業家了。”
同時,張雨柏堅持文化治企,推行“獅羊文化”。企業有市場屬性,這是獅的性格,還有社會屬性,這便是羊。用張雨柏的話解釋,就是“獅羊一體,獅性羊本”。“獅性”,就是在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過程中,要像一頭雄獅一樣充滿斗志和活力;“羊本”,就是在社會生活中,要像羊一樣,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敢于擔當,樂于奉獻。
在他看來,“慣性增長”與“開發性增長”是企業的兩種成長模式。
慣性增長,是憑借前面工作帶來的推力,不需要更大作為,只要不犯錯就可以實現的一種自然性增長;而開發性增長,則是源于今天所做的工作、今天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帶來的超常規增長。
張雨柏更加看重的是后一種增長,通過不懈努力、不斷創造,為未來制造更大的慣性,贏得更大超越和發展。
在他的這種戰略思維指導下,11年里,洋河從瀕臨破產一躍成為行業翹楚,其擴張速度令旁人瞠目結舌。但作為一名商人,就企業的發展而言,張雨柏無疑是成功的。
現在,已經卸下總裁一職的張雨柏,除了繼續傳遞“中國夢”的正能量,他還想把洋河做成公益性、民族性兼具的品牌。
“還是那句話,方向對了我不怕路遠,慢慢累積品牌效應”。他希望50年后,這個品牌能成為人們心中的民族標識,立足于中國本土的這段藍色夢幻不至于被遺忘。
理科生出身的張雨柏,認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人。“人不是立足當前著眼未來,而一定是立足未來謀劃當前。首先明確未來要做什么,確定之后,所有的路徑都嚴格地朝著這個目標走。”
或許,也只有如此,人生的寬度才能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