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4月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充斥著現代化新發明的廣告:摩托車、真空吸塵器、電冰箱和罐頭濃湯,在當時看來,這預示著一個更便利、快捷和融合的新時代。但這期雜志第88頁刊登的一篇特稿——《云中城堡》(Castles in the Air),把全美33萬讀者又拉回時光褶皺里,它首次介紹了不丹這個當時只有少數幾人踏足、甚至只有少數人知道的國家。
特稿作者是英國人約翰·克勞德·懷特(John Claude White)。1853年,懷特出生于加爾各答,輾轉到德國波恩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其時正值歐洲登山史的黃金時期,阿爾卑斯山最美麗的山峰馬特洪峰(Matterhorn)剛被有探險精神的人征服。耳濡目染,不羈的種子埋入懷特心中。1874年,他被英國皇家工程學院派往庫珀加入孟加拉公共工程部(Bengal Public Works Department),成為助理工程師,并于1903年參加了英國侵略西藏的戰爭。在這場以失敗告終的戰爭中,懷特結識了烏顏·旺楚克(Ugyen Wangchuck,1861-1926)——后來不丹王朝的建立者。旺楚克認識到要確保自己的國家在強大的鄰居面前保持獨立,就必須與印度來的英國代表建立良好的關系。1907年烏顏·旺楚克登基以后,懷特一直是他的貴賓,由此得以數次前往不丹旅行。
在《云中城堡》里,懷特詳細記載了自己帶著“苦力、大象、騾子、矮馬、驢子、牦牛和公?!保伪檎《炔恍加谝摹皡擦置懿己蜔岵〔薄?、“沒有任何探險價值”的地區。他對這片凈土的描述,讓人覺得不丹仿佛不在這個星球上。他寫道,“我的語言不足以描述出我看到的美麗絕倫的風景,宏偉壯麗的雪山,讓人著迷的如同電影風景般的宗(一種建筑)和城堡……”還好語言之外,懷特帶著一套需要用三頭騾子馱動的四米多高三米多寬的老式相機,他拍下大量的照片,從國王到不丹居民的肖像及原始的自然景觀。這些照片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無疑是建在帕羅(Paro)山谷900米高的空中“城堡”:虎穴寺(Takshang Goemba)。
這座“城堡”是不丹的封面,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吸引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前往不丹的重要原因,也是這個全民信奉佛教的國家最殊勝之地——當地人都相信它是蓮花生大士降臨、修行、斬妖除魔的地方,住在山上的僧侶會說見過一頭幽靈般的雌虎在滿月清輝下昂首闊步,在周遭高原上巡視。
從帕羅(Paro)谷地出發穿過成片的稻田來到被松木環饒的山腳,抬頭越過樹枝縫隙,嵌在絕壁之上的虎穴寺飄渺在云霧中。你可以騎馬上山,也可以像大多數當地人一樣越過松木飄香、有流水輕撫轉經輪的林中小道徒步前往,微笑的朝圣者和迷人的風光會伴隨一路。
和氣喘吁吁缺乏鍛煉的游客相比,務農為生的當地人顯得輕松許多。不丹人在襁褓中就被家人帶到這里接受高僧的祝福,就算矮小瘦弱的老年人也能依靠記憶敏捷地攀過曲折陡峭的山坡。當地人甚至開玩笑說,身體殘疾的人也可以擁有12小時健全的身體以使他們成功登頂。
經過近兩小時的攀爬,我在快要接近終點的一個緩坡停下來。這里距離寺廟入口僅有最后一段V字型的、被五色經幡包裹住的陡峭山路。虎穴寺在這里得以清晰呈現在眼前:一路洗白的墻面緊貼崖壁,屋頂裝飾著金碧輝煌的塔尖。宗教感召和建筑美學混合在一起,釋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不丹人試圖建造一個烏托邦,在這里,保護過去的遺產比實現現代化的需求更加重要。這座建筑最大的秘密是它的年齡,它看起來很古老,實際上重建于2005年(1996年,一場因酥油燈引發的大火幾乎燒毀整個始建于1692年的寺院),在這里,歷史如此被顛覆,即使重修的建筑也必須一板一眼向傳統致敬。
信眾們進入緩坡上的燃燈房,口中默念經文,捐些隨喜功德,擦洗燭臺,安植棉蕊,倒上酥油虔心祈禱,然后整理好登山時已不那么得體的衣裝,向著幸福終點處的云中城堡,前進。
1.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線上博物館(http://www.kingscollections.org/)有關于約翰·克勞德·懷特的特展,以繼承懷特衣缽的女兒貝里爾的視線,再現了這個殖民地官員在喜馬拉雅地區的社會及家庭生活。
2.
COMO酒店集團旗下的旗艦酒店UMAParo(http://www.comohotels.com/)可以為旅客提供為期兩天的朝圣之旅,繞向一條通往西藏的小道,并在林間搭起豪華的帳篷。想要在黎明時分前往虎穴寺的游客,頭天便可夜宿在瑟瑟抖動的帳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