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新疆喀什巴楚縣發生一起暴力恐怖事件。當地3名社區工作人員到居民家中走訪,發現多名可疑人員和管制刀具,遭到該伙暴徒劫持。隨后趕到的民警遭伏擊。事件共造成15名當地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犧牲。
在真實的警務緝查行動中,進行攻堅圍捕出現重大傷亡的概率并不大,因為當時嫌犯往往處于非戒備狀態。而且根據情報,警察對嫌犯的數量、武器裝備以及作戰能力有大致的了解。圍捕時,警方往往會部署至少兩倍以上的兵力,還有機動部隊隨時增援。
此類行動考驗的是情報掌控、分析能力,以及指揮官的現場部署指揮能力。如果被緝查者是通緝要犯或恐怖分子,則多半精神緊張。警方若既沒有確切的情報了解對手是誰,也不確定對手使用什么武器,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
2011年,山東泰安發生一起類似的案件。山東德州警方聲稱,一名嫌犯可能在泰安其弟弟家中。泰安警方派出3名警員和1名協警前往這名嫌犯的弟弟家中調查。在走訪時,嫌犯和其弟弟忽然開槍拒捕,當場造成兩名警員、1名協警犧牲,1人重傷。匪徒隨后劫持一輛面包車逃跑。逃竄過程中,又有1名警員犧牲,多名路人和警員受傷。兩名匪徒就能造成4名警員犧牲,多人受傷,警匪交換比2:1。在這次巴楚事件中,警察和群眾犧牲高達15人,匪徒6死,警匪交換比高達5:2。
血淋淋的數字告訴我們,緝查行動如處置不當,后果不堪設想。那么,此類事件有無辦法避免呢?
2006年,香港尖沙咀發生一起槍戰。事情的起因是:有著“警魔”之稱的罪犯徐步高密謀,在行人隧道伏擊兩名巡邏警員,欲殺害警員后搶走配槍以便繼續犯案。徐步高是香港警察,熟悉警隊的行動流程且曾苦練射擊,體能和戰術技能都高于一般人。在尖沙咀隧道中,徐先開槍,導致兩名警員重傷。基于良好的訓練和裝備,兩受傷警員在不支前仍奮力拔槍還擊,當場擊斃徐步高。最后,一名警員殉職,另一名受傷,警匪交換比1:1。
由此可見,如果訓練得當且裝備到位,行動時保持警惕,即便在遭到伏擊且對手強大的情況下,仍有可能打出不錯的交換比。
在巴楚事件中,排查人員全部為社區工作人員,并無警員參與,對方則是多達十余人的暴力團伙。排查人員若能在進屋前留一人在外觀望,不至于全員淪陷。逃脫者若能詳細通報屋內團伙情況,對于隨后趕來的民警而言,至關重要。
當地處于比較敏感的區域,即便是基層非警務人員也應保持一定的戰術意識。同時,警方應吸取教訓,在執行此類任務中增派武裝警員。
從后續的處置來看,增援警員也沒有做好戰斗準備,出動兵力不足,裝備不具有壓倒性優勢。
這就引出查緝行動的第二個關鍵——反應迅猛。
在所有緝查行動的開始階段,除了大規模的震撼式排查之外,一般由基層單位人員完成。此類人員可能是警員或社會工作者,武器和訓練都不會太好。但是,他們熟悉社區情況,一般也不會引起對方注意。
悍匪白寶山被北京警方發現藏身之地后,抓捕人員在派出所民警協同下,以幫其辦理戶口為由,將其誘騙出屋,迅速拿下,由此避免了在居民區交火,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的情況。
但是大部分緝查行動沒有明的確目的,一線人員經常措手不及。這就需要指揮部門在行動前做好兵力部署,一旦發生情況,能夠迅速派出足夠強大的機動力量投入戰斗。
這些機動力量可以是配備槍支的民警,也可以是武警或者特警。原則是必須保證兵力和火力都高于可能存在的最強對手的水平。對方如果使用刀具,則機動兵力至少要有槍支和防爆器材;如果對方有槍支,則應準備好狙擊手、突擊隊等強力手段。
在獲得區域內可能存在逃犯或者暴力恐怖團伙的情況下,指揮部必須提高機動力量的反應速度。一旦投入戰斗,就必須迅速處理掉抵抗的匪徒,避免事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