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堂是香港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兒時隨家人從上海遷居香港,13歲喪父,從此與母親、弟弟和妹妹相依為命,挑起家庭重擔。少年時做過銀行信差、餐館雜工。1957年,16歲的徐展堂白手起家,經營過食肆、油漆、廣告招牌制作等生意。1970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他冒險大手購入股票、房地產,因此致富。1980年代初,中英開始回歸談判,香港地產低潮,展堂再次出手,大獲成功。之后收購香港老字號中華制漆廠、香港城巴集團和英國倫敦首都城巴、北海集團,成為跨越香港、英倫、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地的大企業家。
徐展堂不僅是商界翹楚,也是世界著名的“古董大亨”,躋身全球五大收藏家之列,且是其中惟一的華人。1991年,展堂在香港成立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徐氏藝術館。館內收藏有他的兩千多件珍品,請來大英博物館的Shangraw出任總監,被公認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館之一。
他性格豪爽、熱情好客、三教九流都可以結為知己。他既是最資深的港區全國政協常委,又和英國上流社會、政界人物稔熟,多次捐錢給保守黨,周旋于中英兩國之間,為香港順利回歸作出了特殊貢獻。1991年,徐展堂捐出125萬英鎊及一批文物給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在查爾斯王儲建議下,博物館于當年6月建成以其命名的“徐展堂中國藝術館”。開幕日,查爾斯王儲主持剪彩,徐展堂十分自豪,包了4架飛機,接親友前往英國觀禮。1990年代起,徐展堂以動輒數千萬元的大手筆,在香港、中國及澳洲、加拿大等地,成立8個以其命名的博物館,創造了“世界之最”。美國雜志《Worldlink》選他為1991年度世界“藝術大使”。

2002年底,我應吳征、楊瀾夫婦之邀出任香港《成報》總編輯。吳征擔心自己資歷太淺,請徐展堂任社長。記得第一次會面是在舊中銀大廈頂樓的“中國會”里,那是他和“上海灘”老板鄧永鏘一起創辦的高級私人會所。在香港的中外政商界人物都喜歡在此談笑風生。展堂和我一見如故,一方面是彼此意氣相投,另一方面也是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從此我就一直稱他展堂大哥。當晚我們一起喝了好幾瓶茅臺。大哥見我酒量了得更是開心,說要拉我加入他們的“茅臺之友會”。
我倆的交往就此密切起來。有朋自遠方來,大哥在中國會請客,往往會打電話招飲。有時候也會約我一起去炮臺山一家日本小餐館密酌,他一直是這里的???。大哥藏有茅臺酒廠為他特制的茅臺酒,可是嘗過我從廣州三九胃泰倉庫里找到的1979年產杜康酒后,每次招飲都忘不了提醒我:帶上你的杜康。他喜歡看我酒酣耳熱之余使酒罵座,說這才是承思真qijL4rsfy5S8DnOwvAiXxQ==性情的流露。有時我說話過于偏激,他也會笑著勸阻。
那些年,展堂的事業走入低谷。1993年,在港澳辦支持下,他拉來李嘉誠、何鴻燊、利漢釗等富豪,成立專門投資內地的新中港集團。1997金融風暴下,新中港岌岌可危,其他股東袖手旁觀。李嘉誠曾表示愿意分擔部分債務,但被展堂婉拒。他情愿一個人扛下全部債務也不求人,甚至以個人擔保作抵押。結果被官司弄得焦頭爛額,不得不賣掉所持的城巴股份,甚至把心愛的古董也出售抵債。
有一次,展堂大哥告訴我: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落井下石,首先追債的不是英資匯豐銀行,而是幾家中資銀行。盡管元氣大傷,他仍保持豁達的心態,豪氣依舊。每到夜晚,中國會里仍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杯觥交錯。他曾偷偷告訴我:每年招待費用就高達六百多萬港元。他曾答應向九龍的一家醫院捐贈擴建病房的1000萬港元。院方見他身家縮水,就來婉轉地詢問原先的承諾是否仍然算數。展堂大哥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算數!他轉身對我說:“賣掉一個明代瓷器,這筆錢就有了?!痹掚m說得輕巧,但我深知那無疑是挖了他的心頭肉??!
2004年末,吳征要轉手《成報》,展堂大哥知道后很著急,深怕我們這班弟兄失業。他傷感地對我說:“如果早幾年,我就把報紙買下來,讓你去打理??上КF在我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給我點時間,我去想辦法籌錢。”可是這年頭誰肯拿錢辦報啊。大哥在商界轉了個圈都沒著落,無奈地說:“實在不行,我拿錢出來辦個收藏雜志,讓你去編吧。”我安慰他:“沒關系,我找個糊口的飯碗還是有把握的?!辈痪靡院?,我下海經商,公司就租在徐展堂的北海中心里。我們又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了。不過,大哥的酒量每況愈下。他數年前腦部動了手術,不適合再喝酒,可無論誰去勸都沒有用。
2008年我關了公司,去太湖邊跟著南懷瑾靜修,和展堂的往來就越來越少了。最后一次見面是2009年,他在中國會宴請一批臺灣新聞界的朋友,約我作陪。當晚人多話雜,我們沒有深談,總以為還有機會見面。想不到第二年春,我敬愛的展堂大哥就走了,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