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匆匆的女性穿著舒適的休閑褲、松糕鞋,來來往往的男性則西裝筆挺,腳上卻踏著與衣服并不匹配的“匡威”運動鞋,但沒人會在意,倫敦自成潮流。這里匯集了各種各樣的人——黑人、白人、英國人、外國人、異性戀、同性戀,應有盡有。他們有的是銀行家,有的在高新技術區工作,有的則只是為了一睹這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而來此的觀光客。一個個由玻璃與鋼材構筑的巨型紀念塔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繁榮與昌盛。
周末晚上,倫敦金融城北部諾頓福格特大街上,一家融合了日本與巴西風情的“壽司桑巴”餐廳里,氣氛怡人,就像是紐約、上海和迪拜三座城市的完美結合。“此景天涯難再尋。”一位名叫拉娜·尼克爾斯的女性感慨道。她在附近一家廣告公司任職,經常搭乘電梯來“蒼鷺大廈”的39層光顧這家餐廳。她說:“我雖然在倫敦長大,但現在的倫敦已是今非昔比。”
倫敦人喜歡夸耀這座城市多么特殊、多么出色。他們認為,倫敦是一個附屬于二流國家的一流城市。雖然這一說法曾經是句笑談,但現在,一些人開始大膽設想,如果倫敦真的如此與眾不同,它就應該特立獨行,變成一個獨立的城邦國家,就如新加坡。
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自然認為倫敦應該更加像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城市。他正在四處奔走呼告,希望倫敦能夠成立一個出入境管理機構,擁有發放“倫敦簽證”的權力,以吸引更多高技術人才。在他倡議的系統下,倫敦市政廳將擁有向世界頂級科學家、藝術家和表演家發放“特殊人才”簽證的權限。“這將向硅谷的精英或北京的時尚設計師發出明確信號,他們可以來倫敦構想新的理念、創建新的產業,倫敦將由此成為全球人才集結中心。”在向內政部遞交規劃時,鮑里斯如此說道。
他還希望倫敦能夠更多地掌控稅收和支出。現在,倫敦幾乎沒有任何財政自主權。與此相比,東京和紐約則可以收繳財產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約翰遜希望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能給予他掌控市政稅、印花稅、商業稅和物業增值稅的權限。鮑里斯說,倫敦是最有資格單飛的城市,因為與其他城市相比,它更加主導著它所在的國度,甚至是它所在的大陸。
即便是倫敦城外的人也同意這個看法。伯明翰市政廳官員斯蒂芬·休斯就認為,倫敦的獨立將會帶來大好的形勢。他認為伯明翰在倫敦獨立后將擁有成為英國第一城市的絕好機遇。再往北,很多蘇格蘭人認為如果沒有倫敦,蘇格蘭和英國其他地區能夠發展得更好。
“單飛”的由來
為什么“倫敦主義”忽然被提上日程了呢?在過去10到15年,這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上,都將其與英國其他地區區分開來。在繁榮時期,倫敦成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是全球資本的首都。健全的法制、穩定的政治、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較低的犯罪率、寬松的制度,以及有利于商業組織在亞洲、歐洲和美國三大市場同時運作的時區,吸引投資者將數萬億英鎊投入倫敦,推進了從房地產到餐飲業等各類產業的發展。
在信用危機突然來襲、銀行丑聞接連爆發時,很多人認為倫敦會像其他市場一樣轟然崩潰。然而,事實證明,倫敦依然在吸引大批資本的注入。作為歐洲的避風港,又不處于歐元區,倫敦的特殊地位使其深受中東、印度、亞洲和前蘇聯等地區大量投資者的青睞。
無論是倫敦的百萬富翁,還是那些追隨他們而來為其修筑“陽光”家園的電工、管道工和磚瓦匠,在2007年至2011年間,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倫敦的經濟增長了12.5%。自2007年以來,倫敦產生了3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與英國其他地區相比,這里成立了更多的公司,其居民收入也增長最快。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丹尼·道令教授在研究了現代英國不斷變化的經濟地理因素后指出,從2008年起,英國南北之間的分裂以二戰以來最快的速度增長,由此產生了“兩個英國”,兩者漸行漸遠。獨立智庫“倫敦中心”的主管本·羅杰斯同意這一觀點。在他看來,不論是商業、經濟、房地產還是教育、文化、媒體和政治,很難在英國找到一個還未被倫敦主導的領域。
磚塊和砂漿最為有力地說明了這種國家內部的差別。同樣是房子,倫敦西部的一套五居室售價高達250萬英鎊,相當于八套其他地區房子的價格總和。高昂的房價源于海外投資的注入。去年,南肯星頓賣出的房產中,有77%被外籍人士納入囊中。在貝爾格萊維婭和梅菲爾地區,這一數字分別為58%和55%。如此多的外國人在倫敦安營扎寨,關于“倫敦是否應該離英國而去”的問題早已不止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層面上,倫敦遠離英國已成事實。
如今,有1/3的倫敦人出生在外國,這一比例與紐約相當。如果將父母一方是外國人的倫敦人也算進來,那么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居民都來自國外。最近的統計數據表明,倫敦可以說是第五大“法國城市”,因為定居倫敦的法國人比法國城市尼斯的人口還多。除此之外,住在倫敦的美國人數量也超過很多美國城市的人口總數。
事實上,我們并不需要這些數字。漫步在倫敦的中西部地區,就會發現一個個與異國他鄉毫無二致的街區。海德公園一號的85棟房屋中,只有少數幾棟住著英國人。那些似乎只能在“007電影”的賭場上現身的外國巨富買走了大部分房子。這其中包括烏克蘭首富——他在這里斥資136萬英鎊買走了一套公寓。來自哈薩克的流行明星、卡塔爾前任外交部長以及一位神秘莫測的尼日利亞女性等等都紛紛在倫敦購業置產。對于這些人以及其他一些并非如此富有的居民來說,離開倫敦的路徑是趕往希斯羅國際機場,而不是乘坐火車。
大量資金和外國人的到來并不足以解釋倫敦的崛起。倫敦的好運在于,如今全球城市都在以超過任何歷史階段的速度發展,倫敦的權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斷高漲,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將英國其他地區遠拋身后。世界范圍來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1900年的14%上升到今天的50%。在1975年,全世界只有三個“超級城市”(人口超過1500萬的城市)——紐約、墨西哥市和東京,而現在至少有20座這樣的城市,全球前六百個城市產出了世界經濟總量的60%。
倫敦最有力地表現出了城市力量的發展。在世界最具經濟生產力的城市排名中,倫敦位列第三。而英國僅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也就是說,倫敦的平均實力和生產力是英國的兩倍。
政治方面的變革也在推動著“倫敦主義”的發展。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分權自治——前者在愛丁堡擁有可以征稅的議會,后者在加迪夫也有立法機構——更加強化了倫敦應該具有更多自治權和獨立性的政治觀念。如果蘇格蘭議會可以獨立征稅,為什么經濟實力更強的倫敦不可以呢?倫敦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三千億英鎊,這使其成為歐洲排名第九、與瑞典相當的“經濟體”,位居丹麥和比利時之上。
在更廣闊的視域里,歐洲大陸的經濟問題也促使了這種分離主義的產生。經濟學家認為,英國在經濟上嚴重分裂,和整個歐元區所面對的困擾是一樣的。倫敦就好像是德國,是整個經濟的核心,而英國的其他地區則仿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屬于貧困的邊緣。如此看來,倫敦是時候“退出”英國了。甚至從地理位置上考慮,倫敦也適于獨立:圍繞著倫敦的綠色地帶恰好可以作為其邊界。
但是,重新思考倫敦在英國位置的最大原因是,英國人關于首都政治與經濟角色的共識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過去,大多數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認為,英國需要倫敦這樣的火車頭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投資在倫敦的1英鎊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其他地區。然而,現在很多人則認為倫敦非但不能拉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會使它們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在一個溫暖的秋日,伯明翰地區議會議長休斯眺望著維多利亞廣場,滿懷不滿地指出,倫敦制定的“一刀切” 政策——不管是關于移民、稅收、機場擴建還是關于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僅僅符合倫敦和整個東南部地區的發展狀況,對于英國其他地區并不適用。在他看來,倫敦的經濟越強大,就越會壟斷更多的優先權、政策、權力和財政支出。英國人需要更多的投資來構建如法國里昂、西班牙巴塞羅那和德國法蘭克福那樣的經濟重鎮,但如果倫敦一直固守“首都一切優先”的觀點,這種設想就無法實現。
“分飛”后的倫敦和英國
倫敦獨立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如果倫敦單飛,贏家和輸家又會是誰呢?
倫敦自然會是受益者。它將擁有近200億英鎊的預算盈余,可以使用這筆錢進一步投資基礎設施,在倫敦中部架設更多的跨河通道,修筑從切爾西到哈克尼的城際軌道,進一步升級地鐵。它還可以投入更多的費用去售賣倫敦“品牌”,宣傳其從辦理離婚到足球競技等所有領域的世界第一城市地位。
一旦脫離英國,倫敦就可以實施促使經濟更加迅猛發展的政策,比如更加寬松的移民政策,以鼓勵大型國際企業在倫敦設立總部,吸引更多的國際流動資本;還要包括更加寬松的規劃機制,以建設更多的摩天大廈。倫敦還可以離開歐盟,擺脫可能會威脅其經濟繁榮的歐元區金融行業管控。
英國其他地區一開始肯定會遭受較大的困難。在第一天,整個英國就會失去200億英鎊的財富。為了保證財政收支平衡,英國不得不加重稅務,或減少公共開支。但是長遠來看,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好。經濟學家認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英國議會可以自負盈虧,調整匯率以鼓勵制造業發展,而這些產業大都在倫敦之外。新英鎊的價值也許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但它有可能取代瑞士法郎成為歐洲的儲備貨幣。議會還可以引入新的“協助購買”措施、更寬松的規劃限制和銀行利率,以推動那些停滯不前或不斷下滑的房產市場。這些城市也可以更多地投資文化產業,促進伯明翰交響樂團,或近年來突飛猛進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等行業的發展。
展望未來,如果倫敦宣告獨立,英國政府和金融部門,如英格蘭銀行,將不得不搬遷至其他地區。倫敦將會是歐洲唯一的“國際城市”,而作為和倫敦毗鄰的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將會成為新的國會和行政機構所在地。休斯感嘆道:“這對于伯明翰來說將會多么美好呀!”
但如果伯明翰成為其他英國地區的首府,曼徹斯特、利茲和紐卡斯爾又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相對于英國南部,湯姆·布洛克漢姆更加熟諳英國北部。過去20年里,他的“城市亮點公司”一直致力于將曼徹斯特、利物浦和利茲地區的舊工廠、舊貨倉改造成居民住宅。在他看來,曼徹斯特將成為一個媒體和體育中心。“新的國家體育館將在此拔地而起。我們這里已經擁有BBC公司和英國獨立電視臺,而利茲將會成為法律和金融服務中心,股市也可以設置在那里。利物浦有港口,有游輪碼頭以及連接愛爾蘭的交通設施。這三座城市將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國際大都市。”那么紐卡斯爾呢?“我們還在考慮它的角色”,布洛克漢姆說,“它自然不會再回到以前的煤炭和造船行業,但是不要低估這里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思維。”
政治家和商業領袖們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英國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大都收效甚微。如果倫敦消失了,情況會有所不同。
這個周末的晚上,“壽司桑巴”餐廳里,派對終于結束,聚集在那里的光彩耀人的倫敦人終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們將會走過這個城市中一個曾經是獨立王國的角落——從1110年到近代,諾頓福格特大街一直是倫敦的一個獨立區域,直至1900年才并入倫敦城。如果鮑里斯、休斯、其他倫敦主義者,甚至還有那些憎惡倫敦的人的想法得以實施,這個地區將會再次獨立。他們會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歡迎來到倫敦星球!”
[譯自英國《星期天泰晤士報》]
倫敦就好像是德國,是整個經濟的核心,而英國的其他地區則仿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屬于貧困的邊緣。如此看來,倫敦是時候“退出”英國了。
倫敦獨立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如果倫敦單飛,贏家和輸家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