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一名美國女子因渴求吃漢堡,在遭到男友拒絕后,憤而開車碾過男友。美食的誘惑難道如此之大?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美食成癮。
最近,西方瘦身及食品界出現了一個新的流行詞語——超美味(hyperpalatable),意指非常好吃、最受人們喜愛的食物。食品廠家紛紛將“如何加工生產超美味食品”視為重大課題,通過對色、香、味以及口感的把握,讓消費者產生“好吃得停不下來”的感覺。
另一方面,“食物依賴癥”成為美國面臨的一大難題。其實,早在1956年,倫道夫博士就發表論文稱人類會對玉米、小麥、咖啡、牛奶、雞蛋和土豆產生依賴。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阿貝納博士等學者研究證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容易引發人的依賴心理,含鹽和食品添加劑的食物同樣成為食品依賴癥的始作俑者。
結合最近幾年的科研成果,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食物依賴癥的生理反應和酒精依賴、毒品成癮相同。可卡因等中樞神經興奮劑引發的毒癮與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素,能讓人產生快感。吸食此類藥劑之后,人體分泌多巴胺,人就能獲得快樂與滿足的感覺。一旦多巴胺枯竭,為了得到同一種快感,這個人將再次對藥劑產生欲望,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毒癮。
當我們品嘗美食時,人體同樣會分泌多巴胺,我們因此感到滿足,并產生“還想多吃點”的念頭。我們通過吃東西獲取身體所需的能量時,大腦里的“犒賞系統”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犒賞系統”也稱為“快樂中樞”,這一神經系統可以對我們自身的行為做出“獎賞”。然而,一旦“還想吃”的欲求過于強烈,神經系統無法控制這種快樂情緒,吃東西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或者進一步惡化成依賴癥甚至上癮癥。從行為來看,患有與進食相關疾病的患者與癮君子相似。在厭食癥患者與神經性貪食癥患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被證實存在濫用興奮劑和酒精的情況。
食物依賴癥的診斷
2009年,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們制作了《耶魯大學食物依賴癥測試(YFAS)》,測試包括25個問題,例如:
·是否有明明不餓卻忍不住吃東西的經歷?
·吃得太多時是否會感到疲憊,行動遲鈍?
·如果吃不到某種特定的食物,是否會出現焦躁、不安等癥狀?
·吃東西時會感到壓力嗎?
·飲食是否對工作、學習和休息產生了影響?
·當自己的情緒或身體因為飲食原因出現問題時,是否會繼續吃這種食物?
·和以前吃同樣多的食物,是否感到情緒低落,不像往常一樣開心?
答案選項并非僅有“是”或“不是”,而是分為“完全沒有/1個月1次/1個月2到4次/1周2到4次/1周4次以上”。通過測試者給出的答案,就可以得出最終的診斷結果。此外,美國心理學會在2000年公布了“物質依賴癥”的判斷標準,我們也可以根據這一標準進行診斷。
15.2%的肥胖兒童和肥胖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食物依賴癥。他們的減肥往往以失敗告終,減肥過后,77%的人飯量變得比從前更大。“為什么吃這么多的東西?”對于這個問題,15%的回答是:“因為無法對食物感到滿足。”在了解食物依賴癥的定義以后,29%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幾乎對所有的食物都有依賴心理。
食物依賴癥與BMI指數
此前研究者公布了使用YFAS測試得出的診斷結果與BMI指數(譯注:身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之間的關系,在食物依賴癥患者當中,體形肥胖的人占了大多數,消瘦人群的患病比率比體型中等的人更高。
有些人可能說:“最近因為壓力大或是睡眠不足,我吃得比較多。”這些人同樣存在患食物依賴癥的風險。首先應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在三餐之外,注意不要吃太多的零食。不要通過吃東西舒緩壓力,不妨嘗試一下運動、聽歌、泡澡、做伸展運動等其他減壓方法。加工食品和快餐雖然食用方便,卻多糖、多油又多鹽,總吃這些的話就會患上食物依賴癥,一定要選取用新鮮食材烹煮的菜肴。
[編譯自日本商務通訊網]
在食物依賴癥患者當中,體形肥胖的人占了大多數,消瘦人群的患病比率比體型中等的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