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公允價值面臨各種質疑。本文回顧了公允價值定義及特點,討論了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所面臨的挑戰,最后探討了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公允價值 計量 金融危機
2011年5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共同發布了關于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最新規定。在會計計量中,公允價值從提出到應用,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面臨各種質疑,本文立足于后危機時代對公允價值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公允價值的定義、所面臨的質疑以及未來發展。
一、有關公允價值定義的探討
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對公允價值作出的定義的不斷變化可以看到公允價值的發展歷程。目前會計界關于公允價值本質有“獨立計量屬性觀”、“復合計量屬性觀”、“計量目標觀”和“檢驗尺度觀”等多種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的形成與不同時期各國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不同理解和規定密切相關。
對公允價值本質的研究和認定并不影響公允價值發揮計量屬性的作用。一方面,公允價值的內涵和范圍本身就比公允價值計量要廣泛;另一方面,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引入會計計量中,發揮了計量工具的作用,對公允價值本質的深入研究勢必推動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工具的發展,會計理論存在的現實意義也是促進更好的履行會計職責,發揮會計的作用。結合葛教授對公允價值定義的質疑,我們可以發現公允價值在定義上的不成熟,在應用方面,準則的制定還需改進,準則中對公允價值定義和應用的規定直接影響了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應用;在理論方面,公允價值的界定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對于哪些要素需要考慮劃入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范圍進行不斷研究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這兩個方面都是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應用所亟待規范的問題,而目前所謂的公允價值僅僅只是停留在估計價格的層面上,定義和界定還有待完善。從宏觀方面來看,市場參與者所信賴和接受的價格究竟應該如何決定?是市場還是準則或者是會計主體?這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二、公允價值特點
根據公允價值的特點,公允價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公平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而公允價值的計量環境主要是在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適用和公允價值計量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市場環境密切相關,且其“公允性”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之上的;公允價值下交易雙方遵循平等自愿原則,交易必須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進行的,沒有這個前提,公允價值計量是毫無意義的。在平等自愿的情況下,交易雙方地位平等是指雙方不存在隸屬關系、利害關系、關聯關系,在對資產或負債的價格確定上具有同等的決定權,只有這樣,交易雙方才能達成協議;公允價值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順周期性和后續計量,這是公允價值顯著的特點。所謂順周期性是指價格與市場的景氣與否成正相關,順周期性從宏觀方面解釋了公允價值動態變化的特點。
三、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面臨的挑戰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觸發了學術界、實務界和監管部門對公允價值會計空前激烈的大辯論,金融界對公允價值的質疑主要針對公允價值所具有的順周期特點。但這種指責是不公平的,公允價值只是金融危機根源的替罪羊。原因如下:
首先,作為計量屬性的公允價值,直接作用于報表,反映市場和企業的經營狀況。與所有的計量屬性一樣,公允價值計量首先表現的是其計量和確認作用,是對過去經濟業務的反映和對未來的預測。這一特性說明公允價值對過去的經營狀況是一種消極反映作用,對現在和未來的決策僅僅只是參考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從這個角度看,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公允價值不可能成為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次貸危機,次貸危機是由貸款政策不嚴格引發的, 再因次貸證券化風險擴散到全世界。追根溯源,問題出在信貸政策上,那么,為什么信貸政策不嚴格會給金融界乃至全球的經濟帶來這么大的震蕩呢?一方面,全球金融體系在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時對外部信用評級依賴程度很高,而信用評級業由少數幾家大型機構主導,它們提供了幾乎全部重要的評級服務。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具體評級相關性較高,它們疊加在一起產生足夠強大的周期性力量。經濟繁榮促使樂觀情緒產生,經濟衰退則導致悲觀情緒產生。眾多市場參與者使用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在機構層面產生大量的“羊群行為”。另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使全球經濟聯系緊密,局部的危機就可能造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此來看,此次金融危機是經濟發展過急過快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積累起來的結果,是一個泡沫從產生到破裂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公允價值始終不是主導因素,并不能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最后,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下消極反映金融企業的資產與負債,加速了行業不景氣的狀況的惡化,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危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從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的金融危機下“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鏈來看,公允價值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是通過恐慌性拋售實現的,導致恐慌性拋售,一方面是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減計造成對未來形勢的悲觀預期,另一方面也與市場規范和管理不嚴有密切關系。從公允價值定義上看,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公允價值應用所要求的正常有序的交易環境就不存在了,而在非活躍市場,運用公允價值缺乏適當的指引加劇了市場的動蕩,因此,公允價值對金融危機推波助瀾的作用是公允價值在運用層面上不成熟造成的,而不是公允價值本身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一直保持不變;然而,在交易真實發生的時候,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變化瞬間體現出來,由此帶來的風險和震蕩遠遠大于公允價值順周期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允價值計量定期通過假想交易將資產或負債價值變化體現出來,減弱了資產或負債價值瞬間變化的影響和沖擊,從這一角度來說,公允價值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次金融危機的危害程度。
公允價值應用下會計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是目前無法避免的,我們能做的是不斷改進公允價值的使用方法,將會計信息的失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地降低公允價值使用不當造成的負面影響。
四、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應用展望
目前,我國對公允價值采用持慎重態度。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首先面臨的是操作性問題,公允價值計量相對于之前我國占主流地位的歷史成本計量要復雜得多,在確認和計量的技術上也更為復雜,再加上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也較高,這對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有相當高的要求。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可能會導致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保證公允價值確定的合理性,避免成為企業隨意操縱的工具,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最后,在我國企業會計處理和稅收處理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兩者之間有出入的地方還需要很好的處理。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公允價值未來的發展前景看好,但其應用還需要進行許多改進。首先,需要為公允價值的運用創造良好的環境,較完善的經濟體制、活躍的交易市場、開放的信息平臺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確認和質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政府和行業的監管與規范需要進一步加強。公允價值在假想交易下交易主體不明確,存在假想交易發生而企業一直持有資產或負債的矛盾,這為虛增利潤、夸大虧損提供了有利的掩護。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監管,在市場中引導企業合法經營、科學管理。加強行業監管,推動行業規范的發展與完善,切實地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規范和準則。最后,高水平、高素質、高操守的會計、審計隊伍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所面臨的挑戰雖然有些夸大了消極作用,但這些問題的提出都不是毫無道理的,特別是由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主觀性強,對從業人員職業判斷能力要求較高而產生的會計信息可靠性質疑的問題。通過培養“三高”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可以在實務中準確地把握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隨著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不斷加深,其中存在爭議最突出的幾點:高質量、透明度及公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美國SEC和FASB制定準則時在這方面也會更加完善,公允價值與具體實務的契合度也會有很大的發展,公允價值的應用將更為規范和科學,從而更好的服務于會計職能,在經濟的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董必榮.關于公允價值本質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0(10).
[2]葛家澍.我的公允價值觀[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2).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M].北京:中國經濟出
版社.2006(10).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