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使用某國有銀行489個縣支行2008-2012年5個年度的面板數據,構建利潤影響因素的線性模型。回歸分析表明,縣域機構呈明顯的規模效益特征,業務發展區域差異很大,個人存款對利潤貢獻最大,中間業務收入其次;存款業務貢獻大于貸款業務,個人業務貢獻大于對公業務。
關鍵詞:經濟金融 銀行機構 縣支行 利潤 影響因素
影響銀行利潤的主要因素有利差收入、非利差收入、風險成本和經營成本。銀行非利差收入即中間業務收入(ZJ),利差收入主要是存貸款規模,分別為個人存款(GC)、對公存款(DC)、個人貸款(GD)、對公貸款(DD),風險成本使用不良貸款指標(BL)來表示,經營成本使用成本收入比(CS)指標來表示。對利潤、中間業務收入及存貸款等規模指標取對數,不良貸款率和成本收入比等比率指標使用原始數據,構建以利潤為因變量的線性模型,使用某國有銀行9個省的489個縣(市)支行2008-2012年5個年度的面板數據,筆者經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驗證了全域和各區域數據均應該選擇個體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R系數判斷模型擬合效果好。規模指標雙對數關系的自變量系數為對利潤的彈性,即規模指標增長率帶來的銀行利潤的增長率;比率指標半對數關系的自變量系數為對利潤的增速,即比率指標單位變化(即1%)帶來的銀行利潤的增長速度。
一、對利潤貢獻模型的回歸分析
(一)從全域面板數據的分析
各項經營指標對利潤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中間業務收入對利潤的彈性為0.184,即中間業務收入增長1個百分點,銀行利潤增長0.184個百分點;個人存款、對公存款、個人貸款、對公貸款對利潤貢獻的彈性分別為0.377、0.089、0.053、0.025,即個人存款對利潤貢獻最大,個人業務對利潤貢獻高于對公業務、存款業務高于貸款業務。不良貸款率和成本收入比估計系數分別為-0.003、-0.042,即不良貸款增加1%、利潤減少0.3%;成本收入比增加1%、利潤減少4.2%。模型估計的個體效應與混合數據相比較,個人存款對利潤的彈性增加0.132,反映了其對利潤實際貢獻的增加,個人存款具有穩定性好、維護成本較低的特點,是國有銀行縣支行利潤的增長點;對公存款對利潤的彈性降低0.189,反映了對利潤實際貢獻的下降,對公存款具有穩定性差的特點,可能存在較高的營銷費用等隱性成本;中間業務收入對利潤的彈性降低0.103,反映了對利潤實際貢獻的下降,部分中間業務收入可能來源于存款或貸款的價值轉移,縣域機構有待進一步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真實水平。
(二)從分區域面板數據的分析
從各區域個體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的自變量系數的估計值可以推定:西部、環渤海、長三角中間業務對利潤增長均有較高的貢獻,但珠三角區域中間業務對利潤增長的貢獻度明顯較低,表明珠三角區域中間業務增長受到當地環境的較大制約。西部區域個人存款對利潤增長貢獻度很高,而長三角區域個人存款對利潤增長貢獻較低,意味著長三角區域個人存款的成本可能較高,可以推測長三角區域近幾年民間集資對個人存款影響較大,推高了區域內銀行機構個人存款的成本;各區域對公存款對利潤增長貢獻明顯低于個人存款,而長三角對公存款對利潤增長還呈負向的影響(統計檢驗不顯著),這與對公存款結構的較低基準利率水平嚴重不符,表明對公存款有比較高的營銷費用等隱性成本。西部地區個人貸款對利潤增長貢獻很低,這與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不夠發達,個人貸款沒有形成經濟規模有關;長三角區域貸款對利潤增長貢獻較高,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可能有利于帶動各項業務的增長;珠三角區域對公貸款對利潤的貢獻很低,表明珠三角區域對公貸款可能有較高的風險成本。西部和珠三角區域常數項C估計值的統計檢驗不顯著,反映模型設定的自變量以外其他因素對利潤的影響不明顯。
縣支行面板數據對利潤Ln(LR?) 貢獻的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估計
注: 10%顯著性*,5%顯著性**,1%顯著性***,西部(四川、云南)、環渤海(山東、河北,遼寧)、長三角(江蘇、浙江)、珠三角(廣東、福建)均為個體固定效應,分別為95、201、97、116個縣支行樣本。
二、實證分析的結論及建議
(一)縣域機構的經營呈明顯的規模效益特征
中間業務、個人存款、對公存款、個人貸款、對公貸款等對利潤彈性均為正數,且統計檢驗顯著,這些經營指標規模越大,銀行利潤就越大,拓展經營規模是提高利潤的有效手段。縣域機構要積極拓展各項業務的有效規模,抓住規模較大的縣支行業務發展,大力提高金融資源豐富區域的競爭能力。
(二)存款業務是縣域機構的經營重點
個人存款對利潤增長貢獻最大,存款對利潤的貢獻明顯高于貸款。可能是銀行內部資金定價鼓勵存款,也有縣域機構貸款相對存款規模較小的因素。縣域機構要堅持存款立行的經營理念,狠抓存款不放松;銀行總部也要靈活設置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合理平衡基層機構存貸款的利潤分配,促進提高銀行經營的綜合收益率水平。
(三)提高貸款業務經營管理水平
縣域機構貸款業務對利潤增長貢獻度較低,與當前貸款資源的稀缺性特點不相一致。貸款業務有較高的風險成本外,樣本銀行縣域機構并沒有把握好貸款業務的關聯效益,也意味著稀缺的貸款資源存在價值流失的隱患。一要積極發展個人信貸業務。縣域機構個人貸款普遍規模較小,導致對利潤增長的貢獻較低;但個人貸款有較低的風險,形成規模能夠較好地提高利潤和收益率水平。二要積極穩妥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大企業議價能力較強,對銀行貢獻度不斷下降,要積極拓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以專注、專業的要求改進業務流程,推進小企業信貸業務小額化、標準化,提高小企業客戶整體收益水平。
(四)以中間業務改善收入結構
中間業務收入對利潤增長的彈性僅次于個人存款,而且利率市場化必然導致存貸款利差逐步縮小,利息收入在銀行收入來源的比重也將逐步縮小,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經營重要性不斷增強。一是強化中間業務與資產負債業務的聯動營銷;二是以投資銀行業務為突破口推進業務轉型;三是把國際業務打造成新的業務亮點。
(五)提高風險定價和管理水平
由于當前縣域機構不良貸款率普遍很低,風險還不是影響縣域機構經營利潤的主要因素。一旦經濟惡化導致銀行風險環境發生變化,風險就將很快上升為銀行經營的主要矛盾。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縣域機構要加快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建立以客戶為重點的風險管理模式,以專業化提升銀行價值創造能力,提高縣域機構風險精細化管理水平。
(六)要重視成本管理和費用控制
經營成本因素對利潤有明顯的負向影響,由于央行對利率嚴格控制形成了穩定的存貸款利差,當前費用支出增長影響銀行利潤增長不明顯。但如果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利差縮小,銀行也就必須要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
(七)要根據區域金融環境制定區域發展戰略
西部區域優先發展低風險的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長三角區域要增強節約意識降低存款營銷成本,珠三角區域要推進產品創新,促進中間業務發展。
(八)區域經營要注意彌補短板,促進平衡發展
縣域機構各項業務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要優化結構控制信貸風險,珠三角區域要強化對公貸款管理提升綜合效益,西部區域要積極探索小企業和個人貸款的新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 威廉·H·格林.計量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6).
[2] 巴蒂H· 巴爾塔基(Badi H.baltagi).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分析
分析(第四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5).
[3] 單克強.國有銀行拓展縣域業務的對策[J].西部金融,
2012(4).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