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行動綱領,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善和發展。《決定》句句講改革,字字有新意,通篇貫穿了創新精神,需要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目標和重點等重要論斷切入,全面理解《決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論突破。
一、牢牢記住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
《決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提出:“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而又精練精確回答了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這樣的概括是第一次。出發點,就是做事最根本的著眼點,即動機;落腳點,就是做事要達到的目的地,總起來就是做事的根本目的。智者說,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人民群眾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改革發展才能凝心聚力;只有人民群眾富裕起來,黨的執政基礎才能穩如泰山。《決定》關于改革目的的重要論斷,彰顯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順應了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回應了老百姓對公平正義的新訴求。學習貫徹《決定》,首先要牢牢記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這樣才能明確改革方向,增強改革自覺。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在現有發展條件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富裕,社會上還存在不少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鄧小平同志曾經告誡我們“兩極分化”之害,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社會和諧穩定也難以保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識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是貫穿《決定》全篇的鮮明主題。
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其決定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現階段存在的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既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又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把“蛋糕”分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要通過創新制度來加以保證。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決定》提出的這一系列決策部署和制度創新,都是致力于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現象,著眼于保證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目的正是要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學習貫徹《決定》,必須牢牢把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這個主題,把建立和完善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制度作為改革的突破口,用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的實現程度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
二、全面把握治理體系現代化總目標
《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而又精練精確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的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全新提法,是《決定》的重大理論突破和一大亮點,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角度概括現代化目標;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從制度層面概括現代化目標。這樣,發展的目標與制度的目標就銜接起來了。這樣概括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具有治理內涵全面、治理制度成熟、治理主體多元、治理方式法治的特點。這個總目標反映了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適應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條件,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總的方向。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99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我國已經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長遠目標,可謂正當其時。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從我國來講,國家治理體系是指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這二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治理體系健全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效能。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治理現代化,包括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最根本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完備體系和高超能力,靠建設一支素質較高、能力過硬的干部隊伍。《決定》確立這一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學習貫徹《決定》,必須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從各個領域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樣才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而又精練精確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何在、怎么改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六個緊緊圍繞”的主線和方向,分別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而重點則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什么要把重點放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這是因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工作的中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著牽引作用。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領域體制改革的進度。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可以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促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深化。
《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論斷,從而把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表述由“基礎性”變為“決定性”,把“基礎”改為“決定”,兩個字的改變意義十分重大,是《決定》最大亮點和重大理論突破。這個重要論斷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實現質的提升,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新飛躍。可以說,這個重要論斷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引領其他領域改革的基本方針。與1992年黨的十四大所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比,這一重要論斷具有同等歷史地位,將發揮同樣巨大作用。21年前的重大理論突破,有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今天的重大理論突破,會同樣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爭取一個20年的改革紅利期,推動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為什么把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由“基礎性”改為“決定性”呢?因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效率最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論斷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征、主要內涵和一般規律,抓住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深層次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主要是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不合理干預太多。產能過剩、城市病、耕地占用過多、地方債務風險、收入增長緩慢、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很大程度上都與政府干預過多有關。比如產能過剩問題,除了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預,是地方政府主導推動下的盲目投資。現在產能過剩嚴重的鋼鐵、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風電、太陽能等,都是政府關照較多的行業,而市場化程度高的輕紡、電器、輕工等行業產能過剩并不嚴重。解決產能過剩的最基本途徑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而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現代經濟中,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同樣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行,沒有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也不行。但是,必須充分認識到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內涵不同。《決定》明確提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只有界定清楚政府的職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才能解決目前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問題。《決定》對政府職能和作用的界定,可以概括為五項職能,即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與以前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項職能相比,《決定》表述的政府職能里,宏觀調控更加明確,公共服務更加強化,環境保護責無旁貸。這五項職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就必須認清自己的職能,把伸得過長的“有形的手”堅決縮回來,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就必須著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四、堅決糾正唯GDP用干部的偏向
《決定》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而又精練精確回答了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應糾正什么偏向、考核哪些指標、重視哪些指標、加大哪些指標的權重等問題。
在此之前,習近平同志多次講到發展成果考核評價問題。比如,2012年11月,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提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2013年6月,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進考核內容和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2013年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說,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地區、更廣大民眾,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考察時強調“我們這么大個國家、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2013年11月,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開展“四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加強制度建設的通知》要求:“整治‘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堅決叫停違背科學發展、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的行為,堅決遏制盲目‘造城’之風,堅決查處制造假情況、假數字、假典型、虛報工作業績的問題。堅決糾正唯國內生產總值用干部問題。”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就是要用制度把中央相關決策思路落到實處。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實踐充分證明,用什么指標考核評價發展成果,用什么工作業績選拔使用干部,是無形而又最靈的指揮棒。多年來,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不合理干預太多,都與“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有很大而又直接的關系。以GDP論英雄,就千方百計做大GDP,想方設法引進大項目。為了大項目落地,可以全然不顧市場配置資源,可以無償劃撥資源或廉價出讓資源,可以不顧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其結果是,GDP增速領先了,城鄉居民收入卻沒有同步增長,產能不斷過剩,科技創新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長期滯后,人民群眾不能公平共享發展成果。
當然,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規模、綜合實力和國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統計指標,對分析和判斷經濟運行狀況、正確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也不能沒有GDP。但是,GDP只是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本身。我們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而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學習貫徹《決定》,必須牢牢記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始終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確立考核評價發展成果的正確導向,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爭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更大勝利。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