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要求,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我區貫徹落實《決定》,首先也要找到重大問題,針對重大問題制定落實措施。那么,哪些問題是我區改革的重大問題呢?
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特別是軟環境。行政審批制度是構成投資創業軟環境的基礎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抓住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抓住了改善投資軟環境、激發投資和創業動力活力的“牛鼻子”。
從我區的實際情況看,在行政審批方面的確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審批項目多、程序長、手續繁、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據我們調查了解,目前一個基建項目在開工前需辦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包括立項、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建設用地規劃、建設項目用地、施工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十幾項。此外,還有幾十道前置手續,以及項目竣工后的基建項目排水審批、項目綜合驗收等。比如鄂爾多斯市中天合創公司的一個項目,審批要件需蓋200多個章,花費前期費3.2億元、評估費5700萬元。再比如管理多頭、聯審低效、協同不夠的問題。一個建設項目從立項評審、方案設計,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設用地.批準、建筑施工許可等,所有下道審批環節都需要上道審批環節的全部批件,這些環節的審批事項有些屬部門間互為前置,“串聯,,審批,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存在“門難進、人難找、臉難看、事難辦’’的老問題,還產生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不辦”的新問題。
從企業和投資人的角度看,確實也有不少很好的項目因為審批難而被放棄。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不少投資者因此失去了投資發展的信心。我們在調研座談中曾經問地方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假如現在要上一個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屬于資源深加工的大型項目。這個項目在提升地方產業層次、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還能大量安置就業并創造財政收入。那么這樣的一個項目從立項到投產大約需要多長時間?”,結果一致的回答是:x4w0sUmLWYRxB5ja9UpWi6BF40vrUw+ICYDrti2rrHg=兩年能批下來就不錯了!
改革的辦法,一是要從轉變政府職能的源頭抓起。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總要求,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把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務交給市場和社會。同時,明確各級政府管理職責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用事后監管取代事前審批。在這方面,建議由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組織編委、發改委、法制辦等有關部門組成一個工作班子,對各委辦廳局的職能逐一進行一次審核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調整各部門職能的一攬子方案,根據確定的方案對各部門的審批職能進行撤并、調整或下放。
二是要清理與明確兩手抓。一方面按照從國務院到地方政府的現行做法,狠抓行政審批事項的清理,把每一批經過清理取消或下放的審批清單向社會公布。同時針對目前許多實質性的審批事項還沒有削減掉或放下來,甚至有些部門自己都不知道本部門究竟有多少審批事項,有些部門還采取把審批事項化整為零、下放次要、保留關鍵的做法等情況,還要一批批明確剩余的行政審批事項,并向社會公布。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有利于禁止對未公布事項的審批,二是有利于推行網上審批,三是有利于對保留的審批事項作進一步精簡。
三是要建設好集中審批平臺。在盟市和旗縣層面,重點推廣呼和浩特模式,集中力量建設好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體化的行政服務中心。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集中到這里,規范審批流程,實行“一章結”、“一費清”、企業設立和工商登記“一表制”、投資項目跨部門跨層級“并聯審批’’和“一門受理、集中辦理、限時辦結、超時警告、統一送達、全程監督”的運行機制。在自治區層面,重點推廣黑龍江模式,著力建設網上審批系統,實行網上審批制度,以網上集中審批逐步替代部門分散審批。逐步把各部門、各盟市、各旗縣政府網上審批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集在線咨詢、網上申報、網上預審、全方位查詢、即時公示等功能于一體的橫縱互聯服務平臺,最后實現自治區級網上行政審批服務一體化。
四是要規范圍繞審批的中介服務。進一步完善各類評審評估機構管理制度,理順監管體制,切斷權力依附,實現中介服務活動與行政職能的徹底分離。同時,打破在固定范圍內抽取評估評審機構的現有模式,破除壟斷經營局面,建立淘汰機制,提高評估、評審等中介服務機構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從根本上解決“隱形程序”問題。
五是要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和事中事后監管。完善監察制度,健全電子監察系統,設立舉報電話、電子郵箱,加強對行政審批全過程的跟蹤監督監察,為審批服務工作帶上“緊箍咒’’。各部門、各地區要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需要加快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工作體系,進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加大行政執法工作力度。
二、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改革
改革的另一個重大目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決定》對老、少、邊、貧地區給予了特別關注,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重點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要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長期以來,我區各少數民族在守土安邊、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環境、方式、水平等還很落后,目前已成為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扶貧攻堅的重。2011年6月,國家通過國務院2 1號文件賦予我區“努力構建和諧穩定邊疆”、“筑牢我國北方安全屏障’’的歷史性任務。今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 8338”發展思路,也把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作為了目標之一。不論是完成國家任務還是實現自治區目標,都要求我們在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邊疆地區和邊疆群眾發展方面有新的制度安排和新的政策謀劃。
為此建議:我區要在落實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上先行一步,大膽探索新形勢下民族區域自治的新形式、新方法。比如強化民族自治區的地方立法權,允許我區在投資立項、項目審核、資源配置、財稅體制、地方金融發展與管理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比如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充分考慮邊境旗縣、民族自治旗公共服務支出成本較大的特殊性,加大自治區級一般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比如適當增加邊境旗(市)、民族自治旗、民族鄉和邊遠蘇木、嘎查行政(人員)編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政權建設,鞏固黨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比如研究制定邊境旗(市)嘎查(村)干部工資待遇、離崗養老政策,建立邊民補助機制等。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層面做出一些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比如借鑒計劃經濟時代對國有民貿企業實行“利潤留成20%’’照顧的做法,對當前實際從事民族用品儲運、經營的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比如對邊遠旗縣的農牧特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對低于保護價部分實行差額補貼;比如把少數民族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珍貴民族文物征集納入國家非遺保護計劃給予特別扶持等。這些制度和政策有的雖然很細微,涉及的人口也不多,但意義重大,國家為此付出的改革成本卻不大。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要通過改革落實好國家給予我們的政策。比如國務院21號文件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內蒙古)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動態調整機制”。這個“動態調整機制’’怎么建立?建議自治區政府責成財政廳、人社廳、編委等研究。
三、先行先試、深化改革
國務院21號文件明確提出:“賦予(內蒙古)先行先試政策,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爭取得突破”。21號文件中的這一條雖然講的比較原則,但涉及全局和長遠,具有根本和賦權性質;開的口子最大,含金量也最高。我區在許多領域、不少方面也確實需要通過先行先試,即在全國的率先改革來打破現行體制機制的制約。現在的問題是:直到2 1號文件發布兩年后的今天,我們到底應該在那些領域、哪些方面先行先試、深化改革?通過先行先試式改革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至今沒有哪個部門能系統地說清楚,更沒有從整體上加以推進。
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此給予重視,并把國務院對我區的這一賦權作為下一步落實《決定》、深化改革的“尚方寶劍”。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