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牧交錯帶是遏制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本文在農牧交錯區奶牛和綿羊飼養成本與收益核算基礎上,測算了綿羊的盈虧平衡畜草比價,為家畜合理配置、農牧有機結合提供了重要依據,對農牧戶生產經營和政府宏觀調控具有決策參考價值。
一、引言
在我國北方,分布著一個地域廣大的農業種植區與草原畜牧區相連接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被稱為農牧交錯帶。這里既不同于西部牧區,也不同于東部農區,在地理、氣候、農林牧產業結構、生態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也稱為半農半牧區。它是農業生產的邊際地帶,也是生態的脆弱地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氣候冷暖、干濕波動和各個朝代的興衰,中原地區的農耕漢民族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具有一定地理空間和特殊經濟地理特征的地域。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界限曾多次進退、交替和南北擺動,并一直延續至今。
農牧交錯帶涉及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等13個省(區)的234個縣(市、旗),總面積達81萬平方公里。農牧交錯帶是我國主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也是遏制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促進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了準確地核算草業和草原畜牧業經營的成本與效益,2012年7月和8月,我們先后到河北沽源縣、內蒙古和林縣、巴林右旗和扎賚特旗等地的農牧交錯區進行入戶調研,并走訪了縣(旗)農牧局、統計局、農村牧區調查隊等政府相關部門。按農牧戶飼養畜種、飼養規模等,共選擇了127戶樣本牧戶,對其2009-2011年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了家計調查和數據采集,其中116戶數據有效,符合樣本單位數量要求,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礎上,結合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實際和生產成本及效益核算原則,對牧草、不同畜種和主要畜產品進行了成本和收益核算,據此測定畜草比價。
二、牲畜飼養成本與收益
畜草比價指同一區域市場同一時間牲畜(活重)生產者價格與飼草生產者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農牧交錯帶飼養牛羊以牧草和農作物秸稈作為主要飼料,飼草和秸稈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牛羊飼養的生產成本和收益。根據牛羊養殖業成本與效益核算,計算盈虧平衡點時的比價,即為盈虧平衡比價。盈虧平衡畜草比價是“要素—產品”比價。當畜草比價高于盈虧平衡比價,牛羊飼養業就賺錢,反之,就賠錢。
測算畜草比價,需要對家畜飼養成本和經濟效益進行分別核算。為了便于畜產品成本核算和不同畜產品之間的成本、效益比較,家畜飼養費用歸集以后,將其折算成100頭(只)存欄牲畜的飼養費用。然后,在100頭(只)存欄畜生產的畜產品之間進行費用分配,并依此計算其經濟效益。2009-2011年我國農牧交錯帶每百只存欄畜的平均飼養費用詳見表1。
草原的禁牧和休牧,使農牧交錯帶的草原利用方式發生改變,養畜以舍飼為主,半舍飼為輔,放牧畜牧業終結。從農牧戶生產支出水平和結構上看,家畜的飼養成本普遍上升,并且飼草料費用仍然是最大的費用支出(詳見表1),但是不同畜種差別比較大。奶牛的飼料除部分自給,大部分依靠外購,所以,費支出比重最高,達72.8%;而飼草主要是農牧戶自產的玉米青貯和農作物秸稈,費用支出比重不高。綿羊飼養方式仍以半舍飼為主,雖然飼草料費用支出所占比重為51.5%,高于其他費用項目,但明顯低于奶牛業。另外,近年來,肉羊價格上升,農牧戶大量購置綿羊,擴大飼養規模,使牲畜購進費顯著提高。
在成本核算基礎上,還要對家畜飼養的經濟效益進行核算。為了簡化飼養成本的結轉程序,我們把100頭(只)存欄畜的飼養費用一次性計入主產品成本;根據牛奶、羊肉和皮、毛(絨)等主產品成本分配標準,按設計的分配比例進行分配。
從農牧交錯帶不同畜種的飼養效益來看,2009-2011年飼養奶牛的平均成本利潤率為48.6%,高于飼養綿羊44.9%的盈利水平(詳見表2)。
可見,農牧交錯帶的奶牛養殖仍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隨著羊肉價格的不斷攀升,這種優勢已經不明顯了。因此,在家畜配置上,農牧交錯帶發展奶牛的同時,淘汰山羊,穩定綿羊。農牧交錯帶具備農牧結合的良好條件,農牧戶要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增加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以滿足奶牛和綿羊的飼料需求。
三、盈虧平衡畜草比價
根據每百只存欄畜的飼養成本與收益可知,扣除羊毛成本后,綿羊出欄時每千克(活重)成本為12.87元,也就是說,當綿羊出欄(活重)每千克價格達到上述水平時能夠保本。農牧交錯帶,飼草來源主要是牧草、農作物秸稈和籽實(我們稱之為混合牧草,下同),所以,與草原牧區相比,混合牧草的綜合平均價格明顯偏高。當2009-2011年混合牧草的平均價格為1.42元/千克時,則綿羊的盈虧平衡畜草比價為9.1:1。就是說,當綿羊(活重)生產者價格與混合牧草價格之比高于上述比價水平時,羊肉生產就盈利;反之,就會虧損。
另外,農牧交錯帶畜產品比價變化顯著。2006年以后,牛羊肉價格持續上升,而牛奶的收購價格漲幅不大,2012年牛奶與活羊(活重)生產價格之比為7.56∶1,若換算成羊肉,則牛奶與羊肉生產價格之比將高達15∶1以上,即15千克牛奶僅相當1千克羊肉的價格。加之飼養奶牛勞動強度大,種植的飼草料成本不斷上升。飼養奶牛的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已經低于飼養肉羊。因此,大部分農牧戶開始壓縮奶牛飼養規模,甚至淘汰奶牛,轉而養羊。養羊戶也在不斷補欄,擴大肉羊飼養規模。可見,農牧交錯帶的畜種配置,必須充分考慮畜產品價格走勢和畜產品比價。
四、啟示
我國農牧交錯帶是生態環境脆弱區,必須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總的原則是生態優先,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由于農牧交錯帶的自然條件比較差、生態環境惡劣、農牧民收入水平低,所以,必須給予政策傾斜,采取綜合措施方能湊效。首先,政府要完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草原生態補償基金,當農牧交錯帶畜草比價降低到盈虧平衡水平即9:1時,應該啟動對農牧戶的補助預案。其次,利用農牧交錯帶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借助退耕還草、退牧還草工程的資金支持,建立穩固飼草料生產基地,增加自給性飼草料來源,降低飼養成本,增加農牧民收入。再次,樹立“為牧而農、為農而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理念,以種促養,走出一條“牧草+青貯+秸稈—養殖牛羊—能源沼氣—有機肥料—糧食增產”的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最后,廣大農牧戶必須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發展規模化和專業化畜牧業。與其他草原區相比,農牧交錯帶飼養牲畜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如樣本區飼養單一畜種的農牧戶占63.6%,并呈現上升的趨勢,專業化生產為優化畜種配置提供了條件;另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斷優化畜群結構,增加良種、改良種牲畜以及基礎母畜比例,為加速周轉奠定基礎。總之,必須要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研究農牧交錯地帶的共性及不同地區的個性特點,選擇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切忌一刀切。
(作者單位:1.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3.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草地研究所)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