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體制機制存在越位、錯位與缺位
從體制機制層面來看,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政策環境還不夠樂觀。一些行業借助行政權力對行業實施投資保護、價格保護、政治保護。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力量實現排他性、獨占性的壟斷目標,從而無形之中為民營經濟的投資準入設置了難以突破的“彈簧門”、”玻璃門”和“隔離柵”。從表面上看,并未限制民營 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但實際上很少見到民營資金投入。最為明顯的是經營性基礎類投資項目,往往由政府部門組建的投資公司擔任項目業主,諸如城建投資公司、交通投資公司、水務集團公司、城市公交公司、城市燃氣公司等一批行政性壟斷公司,投資主體單一化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金融等新型服務行業各類民間投資往往難以進入,即使能夠進入也要受到一系列前置審批的嚴格把關,從而形成了金融業國家行政壟斷的體制格局。此外,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和社會服務行業屬于特殊行業,需要由地方政府頒發特殊行業經營許可證,民營投資會遇到許多障礙。
(二)融資難現象十分突出
民營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融資機會缺、可選種類少、貸款期限短、融資成本高,根本滿足不了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一是貸款難、擔保難問題十分嚴重。我國金融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市場上的銀行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地方性國有或集體銀行為主,很少有民營銀行,對民營企業存在“體制性歧視”,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相當有限。加上不少民營企業沒有土地使用權證和房產證,缺少可供抵押的有形資產,因而難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能貸到款的,其成本也相當高,利率可能是銀行基準利率的數倍。同時,直接融資渠道狹窄。相比于銀行信貸,證券市場開放程度更低,對民營企業更加歧視。為此,一些民營企業為了生存,只好不計成本向民間借貸解決周轉資金;或通過向內部員工借貸、與相關企業之間借貸、內部股份募集等自我融資的方式籌措中長期資金。這些方式風險大、穩定性差,使得民營企業難以利用其做大做強,影響了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社會化服務不夠有力
對民營企業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薄弱。政出多門、多頭管理、職責不明等現象仍然存在,政策交叉、重復、撞車現象嚴重,扶持資金投入量小、分散、低效;扶持方式沿襲了對國有企業的直接扶持方式,受益的僅是少數企業,政府政策效應未體現出普惠。同時,包括中小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在內的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由于無法從正規渠道融資,不少企業被迫轉向地下融資,增加了經營成本和風險。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市場中介組織發育不成熟。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服務水平不高,中介市場秩序不規范;商會協會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功能上離民營企業的發展要求都有很大差距,行業覆蓋面較低,多數企業得不到商會提供的服務,即使商會能夠成立,由于沒有相應的職能,其作用發揮也有限。
二、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問題的成因
(一)思想觀念仍不夠解放
民營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不合法到合法、從異己力量到補充地位,再到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期間伴隨著各種觀念的激烈磨擦與碰撞。由于民營企業的自我發展在前,其法律地位被認可在后,使得對民營企業發展認識的滯后難以避免,人們在思想上還對民營企業發展存在這樣那樣的顧慮,使民營企業發展無形之中受到了很多限制。同時,隨著民營經濟的日益成長壯大,在社會總資源有限,信貸資金、資本市場份額、投資機會、土地等資源分配不能均等的情況下,奉行效率優先還是所有制性質優先、公平原則還是區別對待原則來配置資源,政策上至今沒有明確的條文。實踐中,利益的天平自覺不自覺偏向國有企業。尤其是碰到一些涉及民營企業權益的實際問題時,相關部門常常推托應付,而不是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二)政策法規仍然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發布了各類相關政策法規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但在某些領域仍然歧視和限制民營企業的投資發展,特別是嚴格的審批制度和市場準入原則,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的壟斷地位,明顯沒有給予民營企業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且中央制定的鼓勵政策到地方之后,各地執行力度的差別很大,不少地方中央政策往往很難得到執行。各地雖然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支持,但出臺的政策隨意性強,臨時色彩濃,缺少權威性和指導性,缺少對于民營企業所需的公平大環境的考量。
(三)行政性壟斷擠壓民營企業生存空間
一些地方和行業利用行政權力進行投資保護、價格保護、貿易保護與政治保護,行政性壟斷現象較為嚴重。政府介入產生的保護性和排他性,使得民營企業難以突破投資“禁區”,難以進入基礎產業領域。公共服務行業設置了極為嚴格的準入限制,科教文衛等行業存在嚴格的審批制度,特殊經營許可證的頒發給民營企業設置了極高的門檻,各類民營企業的投資難以進入。
(四)金融機構缺乏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動力
民營企業自身不足使金融機構不愿意發放貸款。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問題,難以向金融機構證明自身的信用水平。特別是民營家族企業,家庭生活資金與企業生產資金界限往往模糊,財務處理不夠規范,導致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缺乏信任。有調查表明,我國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存活期僅3-5年,較高的倒閉率使金融機構主動回避貸款風險。金融機構自身原因也使其不愿意放貸。國有或地方商業銀行信貸責任與報酬的不對稱導致國有銀行扶持民營企業的激勵不足,信貸責任人寧可承擔“存差”虧損的無個人責任風險也不愿承擔給民營企業貸款的有個人責任風險。同時,金融機構發放給民營企業的貸款金額通常比較小,而貸款審查要求可能比國有企業的大額貸款更嚴,導致放貸成本高,收益低,不合算。這些因素疊加起來,使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惜貸”行為。
三、優化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的對策
(一)完善政策法規
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辦法,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使民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平等的市場地位。一是統一產業服務政策。在決定企業開辦、土地使用、信息支持、財政貼息、稅費征收、進出口等方面,政府應當制定不分所有制的政策待遇標準。產業指導目錄應明確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以減少民營投資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二是統一企業擴張待遇。在企業兼并、入股、收購、整合的經濟活動中,監管部門應提供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審批手續,債務處理、資產評估和職工安置等方面,民營企業也應該獲得同國有企業相當的待遇。三是統一金融服務待遇。各級金融機構在貸款、結算、匯兌等方面應實行無差別服務待遇。給予民營企業在貸款融資方面與國有企業公平對待,不實行有歧視性差別化標準。用統一的價值評價標準服務各類企業股票債券發行,建立對各種經濟成分公平的合法金融渠道。
(二)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
發展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一是發揮地方性商業銀行作用,加強其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地方性銀行的發起源頭是地方財政,所以其經營上本身就有扶持地方產業的傾向,易于為本地的民營中小企業服務。而且地方性銀行具有經營方式靈活、市場反映敏捷的特點,有利于支持規模不大、效益較好的民營企業。二是大力發展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非國有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有很強的向民間籌資和貸款的傾向,有利于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而且,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有利于加強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加速國有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從而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三是發展合作性民間金融機構。對于民營中小企業來說,在發展初期,民間借貸的作用可能遠遠大于各種金融機構的作用。在民營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今天,政府應當合理看待民間借貸,加強引導,使民間借貸整合成科學合理合法的民間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快捷方便的資金支持。
(三)健全民營企業社會服務體系
強化政府服務民營企業的意識,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民營企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形成。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擔保體系。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支持擔保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商業性擔保,積極發展互助性擔保。二是務實搭建政銀保企合作平臺,促進銀企對接。牽頭組織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中小民營企業創新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融資合作,搭建融資服務平臺,重點支持一批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項目,推動民營企業集聚發展。組織有效開展政銀擔企融資合作洽談活動、融資服務推介會、股權融資活動和投融資論壇等各種形式的融資服務活動,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銀擔企對接。三是出臺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示范機構認定辦法,認定和扶持一批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示范機構,樹立標兵,推廣先進,促進民營企業融資服務工作。
(四)重點推進基礎領域及高科技產業的改革開放
改善民營企業投融資環境需要突破重點領域,包括基礎性領域和高科技產業領域。基礎領域是具有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性質的產業,民營中小企業應該作為不可或缺的力量進入該領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資源消耗,提升產業結構,推進經濟協調穩定發展,要大力引導民營企業進入。一是加快對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和長期虧損領域的開放。如供水、供電、供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經營,無須特殊政策,只要開放管制,民營企業不需動員即能積極的進入這些行業。二是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完成社會責任的行業。比如環保建設、水污染處理等,這些行業需求巨大,擴大民營企業進入,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社會效益。三是提高原來具有自然壟斷現象,隨著經濟發展理應擴大競爭的行業。如公路、民航等,允許民營企業聯合進入,不但能深入競爭,提高服務質量,還能夠讓民營企業聯合做大做強。四是大力扶持高科技領域民營企業的成長發展。民營高科技企業在網絡技術開發、應用軟件、生物制藥等分散高科技術產業中有“小快靈”的優勢,應加大服務力度,成立更多的政府創業基金,利用國家財政的力量幫助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
(作者單位:1.浙江海洋學院;2.中鐵六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