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2013年,自治區在 “8337”發展思路中明確提出“著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現階段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非公經濟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2012年,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1738.9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六成,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全市當前及今后努力的一個重要目標,也將成為構建和諧包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一、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一)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縱向比較
從經濟總量來看,2002—2012年,包頭市非公經濟總量呈穩健上升態勢,從136.9億元增加到1738.9億元,絕對數增加了1602億元,十年增長11.7倍,年均增速28.9%,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速2.7個百分點,十年間非公經濟每年增長速度也均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從非公經濟占GDP比重來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從41.1%增加到51%,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超越國有經濟,成為推動全市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的主要力量。
從投資規模來看,2002—2012年,非公有制企業投資日趨活躍,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從41.3億元增加到1684.7億元,絕對數增加了1338.4億元,十年增長40倍,年均增速44.9%;從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來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從37.7%增長到66.5%,增長了28.8個百分點,其中2011年所占比重最高,達69.4%。非公經濟投資成為社會投資的重要來源,也成為支撐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從繳納的稅收來看,2009—2012年,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繳納稅收逐年增加,從76億元增加到218.4億元,絕對數增加了142.4億元,3年增長近兩倍;從非公經濟繳納稅收占全部稅收比重來看,2009—2012年,所占比重從48%增加到77.3%,增長了29.3個百分點,成為全市增加稅收的主要渠道;從發展趨勢看,在以后相當長時期內,非公有制經濟將是財政收入越來越重要的稅源。
從就業人數來看,2002—2012年,非公經濟就業人數呈逐年上升態勢,從43萬人增加到99萬人,絕對數增加了56萬人,增長0.8倍,十年間年均增速8.7%;從占全市就業人員比重來看,2002—2012年,所占比重從38.7%增長到73.9%,增長了35.2個百分點,成為全市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陣地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從以上縱向比較可以看出,2002—2012年,包頭市非公經濟總量、占GDP比重、年均增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業人數等指標均呈穩健上升態勢,非公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在社會經濟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成為當前全市加快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二)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與自治區及相關盟市橫向比較
首先,和自治區非公經濟平均水平比較來看,目前自治區非公經濟總量占比50%,而全市當前非公經濟比重51%,比自治區高出一個百分點;自治區非公經濟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64.9%,全市比重為73.9%,較自治區高9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包頭市非公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優于自治區平均水平。
其次,和2012年GDP、財政收入雙超百億的自治區六盟市比較來看,2012年,包頭市地區生產總值僅次于鄂爾多斯市,但非公經濟總量卻僅高于通遼市和赤峰市,說明包頭市雖然經濟發展較快,但非公經濟發展仍需加快速度。具體來看,包頭市非公經濟總量絕對數比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分別低241億元和831億元,與其它三盟市相比則有絕對優勢,位列第三。從非公經濟占比來看,只與赤峰市51%的水平持平,而與同期的四盟市相比則顯出不足,位列第五。特別是比呼和浩特市80%的比重低29個百分點,比鄂爾多斯市70%的比重低19個百分點,比通遼市56%的比重低5個百分點,比呼倫貝爾市51.6%的比重低0.6個百分點。從非公經濟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數比重來看,包頭市所占比重73.9%,比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80%的比重均低6.1個百分點,比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和赤峰市則分別高25.9、22.9和13.9個百分點,位列第二,總體上處于上中等發展水平。
由此可以分析出,縱向比較我市非公經濟發展確實進步很大,但橫向比較其它地區包頭市發展勢頭略顯遲緩,有被其他盟市追趕趨勢,有些指標甚至已經被超過。具體而言,雖然近年來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優于自治區平均水平,但橫向比較自治區其它盟市差距不小,尤其與地處金三角經濟區域的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相比,其各項指標都不及呼鄂兩市,在“呼包鄂”地區缺乏競爭優勢,與其他盟市競相發展的態勢相比,還面臨著一定的趕超壓力。
二、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按非公經濟增加值X與包頭市地區生產總值Y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數據選擇:
把以上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SPSS建立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Y=93.139+1.918X,
b0=93.139 b1=1.918
t=6.777,120.226
R2=0.999 F=14454.256
F統計值大于其臨界值,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對全市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R2=0.999較高,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性較高,上述模型較好地擬合了2000—2012年的樣本觀察值。 P=0.000<0.05, 表明回歸方程高度顯著,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對全市經濟有顯著線性影響。此結論符合經濟理論,因此模型通過經濟意義檢驗。
分析結果顯示非公經濟增加值每增加1億元,則包頭市地區生產總值增加1.918億元,充分顯示了非公經濟增長對全市經濟增長有強勁的帶動作用,非公經濟增長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重要力量。
三、包頭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發展重點
(一)全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壯大傳統非公優勢產業。有選擇地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移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加工制造環節。大力發展汽車、裝備、醫藥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擇優發展農畜產品加工、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引進和組織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強、附加值高的重大項目。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非公優勢產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資質等級高的大型非公有制企業集團,提高整體素質。
要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鼓勵非公經濟進入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培育發展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非公經濟產業領域,以裝備制造園區、稀土高新區等生產基地為核心,引進成套產品生產項目,開拓通用飛機、電動汽車等高端生產領域,形成非公經濟集群化、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二)著力發展現代農牧業
深化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引導非公經濟進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節水農業、創意農業,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和總部農業。發揮旗縣區的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名、優、特、新蔬菜和優質馬鈴薯種薯等特色品牌,繼續擴大牛羊產業規模,穩步發展奶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花卉、食用菌、瓜果和土雞、水產等特色種養業。推進農牧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引導非公經濟進入農牧產品加工業、流通業,提升“農家樂”和鄉村休閑旅游業品質,促進貿工農一體化和城鄉產業聯動發展。推進農業標準、品牌建設,培育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非公企業。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服務業重點行業,積極引導非公經濟進入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順應城鎮化快速推進和居民消費升級新趨勢,加快發展旅游休閑、社區服務、體育健身、家庭服務和老年服務等就業容量大、市場前景廣的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群眾生活便利化和品質化。順應現代經濟發展新要求,培育壯大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現代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品牌建設,培育形成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非公有制服務企業。
(四)重點培育龍頭企業
加快品牌建設。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的支持,引導社會資源向知名品牌企業聚集。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鼓勵非公有制企業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對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等的獎勵政策。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等稱號的非公有制企業,由市級專項資金按照規定給予一次性獎勵。
培育非公有制龍頭企業,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聚集,提高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針對我市確定發展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但目前市內又缺乏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則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資的重點是引進那些技術含量高、經營管理優、經濟效益好的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使它們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和企業集聚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進而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
課題主持人:寧文斌;
課題組成員:段軔 張利娟 趙瑩瑋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