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方向逐漸轉變為工業化,但是在工業化模式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帶來的是環境的破壞以及資源耗竭等問題。本文主要以內蒙古工業化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內蒙古工業化對草原經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提升內蒙古草原經濟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工業化 內蒙古 草原經濟
一、草原經濟的含義與特點
草原經濟內涵是在草原上進行一系列的經濟關系與經濟活動的總稱。由于草原所涉及的范圍較大,進而除了草原區域的經濟行為外,還包括利用草原上的各種自然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
對于草原經濟的特點來說,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最主要的是草原經濟是以具有再生性的草地生態資源為基礎而發展的經濟,進而草原經濟可以被劃分為特色經濟;其次,草原經濟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生態經濟,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不但會影響著草原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還對草原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其附屬資源的完整性為目標;最后,在草原經濟進行的同時,一定要以發展綠色產業為目標,不能進行傳統的高污染的工業模式。
二、內蒙古工業化對草原經濟影響
以內蒙古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階段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后,認為內蒙古工業化對于草原經濟的影響主要包含了農業、畜牧業以及旅游業三大模塊。
(一)內蒙古工業化對農業的影響
1.正面影響
在內蒙古工業化模式逐漸成熟的背景下,在積累了工業資本的同時,為當地的農民工打開了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對內蒙古的農業現代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內蒙古工業化的發展還帶動了當地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保證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工業化的發展還對內蒙古當地的農業產生拉力,工業化的發展使得當地的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在這種形勢下需要通過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方式來滿足農業的實際需求,進而帶動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2.負面影響
在內蒙古地區工業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百姓逐步進入了小康社會,但是這對于以農業為生存的農民并沒有多大的影響。工業化還會導致工業員工與農民收入逐漸拉大,進而有很多農民迫不得己賣掉土地來換取一次高額的土地賠償費來維持生活。農民除了種地之外并沒有其他技能,導致他們的再就業趨勢十分困難,因此不利于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
此外,在內蒙古工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土地來建造工廠,特別是工廠在生產和制造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排泄物,這些廢物會對附近土地資源污染,進而會導致農業減產。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所示,內蒙古的耕地面積由2000年的751.2萬公頃減少為2012年的707.1萬公頃,耕地面積的減少必然會導致農業更好的發展。也就是說內蒙古工業化的發展不但涉及到了農業,同時對于與其息息相關的畜牧業有一定的影響。
(二)內蒙古工業化對草原畜牧業的影響
1.正面影響
在內蒙古發展工業化的多年來,過度的開發導致當地草原生態環境達到了一種非常脆弱的階段,進而簡單的傳統的維護方式已經對草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必須加大投入來維持草原的生態平衡。在工業化發展的前提下為內蒙古的財政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逐步加大對草原生態建設投入,有助于草原經濟的循環發展,最終達到發展可持續的草原經濟目標。
可以說內蒙古傳統的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大多數是依賴于草原資源的。在草原資源充足的背景下,農民在草原資源中是有利可圖的,但是隨著人類的需求逐漸增大,草原資源就會受到人類的超載需求而無法支撐龐大的牲畜數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三化”的現象發生。內蒙古工業化的發展不但增加了畜牧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工業化模式帶動了畜牧業產品的加工與生產,使得牧民經濟上升一個更高的層次。
2.負面影響
由于草原畜牧業是為草原資源為基礎的,草原中的環境以及外界因素都是影響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內蒙古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在工業化背景下人們想要增加日常收入,就會產生過度放牧的行為,進而破壞草原系統的生態平衡;其二,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必然會引進外界前來開發,并且這些企業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過度地開采草原資源,進而破環了草原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在工業化逐漸加深的背景下,還有可能導致草原的水土資源流失。總之,內蒙古工業化的持續發展給當地的畜牧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以后的發展中應該在保證草原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合理開采。
(三)內蒙古工業化對草原旅游業的影響
1.正面影響
在草原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化是推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外推力之一。這種外推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工業化的發展為旅游業的六大基本要素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例如鋼材、水泥、電子設備以及游樂設備等;其次,工業化還給與旅游業的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的幫助,其中最明顯的是交通設施的建設。在內蒙古地區工業化逐漸成熟的模式下,其旅游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同時,工業化為旅游產品的生產與創新提供支持,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加速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保證了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
2.負面影響
草原旅游業是以草原為基礎的。在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就會占據草原的空間,特別是在工業化為基礎的超載放牧使得內蒙古草原面積逐漸減少。根據我國勘察院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衛星遙感測定的數據中,顯示內蒙古的草原面積為7000萬公頃,比上個世紀的80年代減少了380萬公頃。草原面積的逐漸減少給旅游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其中有很多游客想到內蒙古找到大自然的感覺,但是由于草原面積的減少使得游客另尋他處。
同時,在工業化的影響下難免會出現拜金主義的滲透,在此背景下對內蒙古草原游玩的游客失去了原有的滋味。特別是在工業化與旅游結合的過程中,很多企業不顧草原旅游業的聲譽而乘機大撈一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企業對草原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不但影響了內蒙古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游客無法感覺到草原旅游的真正意義。
三、關于內蒙古草原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發展綠色農業
要想進一步提升內蒙古的草原經濟發展,首先需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在發展草原綠色農業的過程中需要緊緊依靠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內蒙古農業中的作用。其中主要包含采用高科技來解決當前農藥以及施肥等存在的困境,同時還可以生物技術來對作物的品種進行改良。除了可以大幅度提升內蒙古地區農作物產量外,還會防止病蟲侵害。雖然農業是以土地來發展的,但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升當地農業生產的水平。在綠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來對農民給予支持,例如種植補貼、農用設備購買補貼以及補助等。特別是在內蒙古地區工業化逐漸加深的背景下,在拉大了工業與農業收入的同時,一定要采取補貼的方式來穩定社會和諧的穩定發展。
(二)推廣現代模式的草原畜牧業
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在整個草原經濟中都處于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工業化的進程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下,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發展現代模式的草原畜牧業,這也是現階段發展的一種趨勢。在草原畜牧業為我們提供更多利益空間的同時, 一定要注重草原資源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提倡綠色的草原畜牧業經濟,追求資源、生態、經濟和文化均衡發展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模式。
現代模式的草原畜牧業不但能夠解決傳統草原畜牧業處理不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某個區域范圍內提升畜牧業的產量,進而提升畜牧業在整個草原經濟發展的地位。另外,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其發展核心已經不僅是發展草原畜牧業,而是通過草原畜牧業來帶動整體的發展。通過提升牧民的日常收入來縮短與工業化人員之間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水平。
(三)加強內蒙古地區的旅游業管理
在旅游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或多或少給當地的草原資源和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首先,需要加強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在降低重復性建設和改變破壞性開發的基礎上,對旅游環境進一步控制,最終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目標。其次,需要對草原文化進行保護,主要是保護內蒙古民族文化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免受拜金主義的沖擊變異。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的重要資源,保護民族文化免受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是十分重要。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是草原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保護民族文化,即能維護草原文化的可持續性,也是當前旅游工作的重要環節。
另外,草原旅游業是發展較快的產業,因此在沒有處理好旅游收益分配問題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利于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經濟和諧發展。需要建立合理的機制基礎上,保證內蒙古地區人們的公平與正義,達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目標。
通過對當前內蒙古工業化與草原經濟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草原經濟在內蒙古自治區處于重要的地位,它與內蒙古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在工業化進程的背景下,應該形成一種和諧穩定發展的模式。總的來說,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謀求經濟增長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茶娜.基于循環經濟思維的內蒙古牧業旗縣地區工業化成
長模式研究[D]. 內蒙古大學, 2007.
[2]多金榮.內蒙古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 內蒙古科技與經
濟, 2010(11).
[3]寶音都仍.內蒙古礦產開發與草原生態服務關系實證分析
[D]. 內蒙古大學 ,2009 .
[4]沙日娜.內蒙古牧業旗縣工業化進程與畜牧業發展關系研究
[D]. 內蒙古大學, 2010.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