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十二五”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主要任務的重要抓手,受到了河北省委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本文重點論述生態文明的建設路徑和制度保障,以期對河北省生態環境建設起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 建設路徑 制度保障
一、河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河北省正處在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加快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雙重壓力。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傳統發展模式,越來越暴露出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生態不協調的問題。
(一)城市空氣質量令人堪憂,必須加大治理力度
2013年9月,環保部通報了8月份74座城市空氣質量情況,列入空氣質量“黑榜”的依然是北方城市,河北省的多個城市繼續“穩坐”空氣質量最差的前十名,包括邢臺、唐山、石家莊、邯鄲、衡水、保定和廊坊,10個城市中7個在河北。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河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據此,河北省將采取50條措施,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嚴格控制城市戰略性資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突出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二)水資源短缺且污染嚴重,亟需努力改善現狀
河北省是全國最貧水的省區之一,全省水資源總量20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07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值的1/7,大大超出了水資源承受能力。水資源匱乏,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已形成全國最大、世界罕見的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僅有的水源污染也很嚴重。據報道“全省七大水系42條河流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其中27%為劣Ⅴ類水質,已經喪失使用功能。海洋環境也不容樂觀,海洋災害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頻繁發生。水作為生命之源、生產之要,其現狀成為限制河北省發展的重要因素?!币虼耍瑢χ匾幢Wo區,要嚴格按標準和要求進行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發展生態農業和無污染加工工業,補償修復污染地區的水資源。
(三)生態系統呈現退化趨勢,務必強力扭轉態勢
河北省森林總量少且分布不均,森林覆蓋率為26%。全省還有3840多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需要綠化,林草植被的減少、破壞,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河北省草原面積7523.6萬畝,沙化堿化退化面積3255萬畝,占全省草原面積的43.3%。草原退化不僅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產草量下降也使草畜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草原旅游無序開發、管理不善,更加重了生態系統的整體退化。所以,對水土保持區,要恢復天然植被,營造經濟和生態雙贏型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對荒漠化防治工作,要落實防沙治沙工責任作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消除沙漠化地區的生態性貧困問題。
二、河北省生態文明的建設路徑
(一)利用優勢條件,提升生態區位
河北省東臨渤海,處于東北、西北、華東和中南四大經濟區域結合地帶,所處的環京津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不僅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潛力,還可借助京津科技優勢,聯合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河北搞不好生態建設,將直接影響北京和天津的生態環境,這樣的生態區位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可依托獨特的生態區位,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河北也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具有全國意義的糧食、棉花、果品、肉蛋生產基地和北方重要的鋼鐵、建材等能源生產基地,交通、通信、港口等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具備較好的環保和生態建設的基本條件,有利于實施“生態立省”的戰略,提升生態區位。
(二)定位產業政策,發展綠色經濟
要制定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政策。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財政、貸款等各種政策,對各類市場主體進行基于環境資源利益的調整。“在制定規劃、計劃及重大經濟行為的擬議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綜合決策的作用,把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以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出臺相關政策,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如引導生態型項目開發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壞性經營的剛性約束政策?!?河北省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河北省旅游資源豐富,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現代服務業。
(三)倡導全民參與,共建生態文明
要積極倡導民眾養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生活習慣。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化,借用公眾輿論和公眾監督,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制造者施加壓力。每年公布環境公報,每天公布城市空氣質量,各媒體廣泛報道環境事件,讓全民生活在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氛圍中,只有全民參與,才能共建生態文明社會。
三、構建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機制
(一)強化法治管理功能,發揮基本保障作用
完善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河北省雖然沒有權力制定法律,但是省人大及其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政府可以制定規章。所以要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研究制定有利于河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和規章,強化對危害環境行為的法律制裁力度。只有制定出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生態保障與建設的法規,強化法治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
(二)優化政府行政行為,加強環境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科學決策制度。有效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可從產業布局、經濟結構等重大決策的源頭上控制資源環境問題的產生。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制定合乎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各級官員的政績實施綠色GDP 核算和考評?!耙吓c環境有關的主管部門權力,將職權集中在幾個大部門中。明確各部門的職權,減少部門間的越權,做到權責分明,高效行政。”環境污染問題往往是跨區域的,比如,渤海灣的排污治理涉及遼寧、山東、河北以及天津,由于彼此都是平級的機構,協調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必須理順職權和職能。
(三)深化環境金融服務,體現引導監督功能
依據環保政策開展以國家確定的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行業、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行業及環境風險高、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次數較多、損害較大的行業為重點的綠色信貸行業,健全綠色信貸制度。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健全自愿與強制相結合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管體制,過硬的監督管理體制能在經濟發展的動態形勢中起到糾偏、糾錯的作用,體現事前監督防范和事中監督的高效性。
(四)構建生態補償制度,保障河北生態安全
生態文明建設的受益主體不僅是自身,更重要的是周邊地區或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了保障北京的天藍水綠,河北在經濟發展上要做出很多犧牲。本身屬于資源型極度缺水地區,卻承擔著北京市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81%,北京理應對密云水庫、官廳水庫上游地區節水產業的發展、水污染的防治、河道的治理等給予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張家口市森林與濕地資源價值評估研究》顯示,在生態服務價值中,張家口市當地受益202.9億元,外部區域受益376.97億元。外部區域受益中,北京地區為305.17億元,占外部區域比重的81%。一方面,河北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生態受益者卻不履行或較少履行補償義務。所以,必須構建生態補償制度,確保河北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京華日報.2013-9-18.
[2]陳春生.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推進經濟強省和諧河北建設[M].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出版.
[3]楊柳.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J].工會論壇.2008,14(3).
[4]孫芬.生態文明視閾下中國生態制度建設的路徑[J].閱江學刊,2012(5).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