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理解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意義和內涵
(一)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
內蒙古是生態建設的大省,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出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就占到了內蒙古總面積的86%。全區現有草原總面積13.2億畝,占全國草原面積的22%,居我國五大草原之首。現有林地面積6.6億畝,其中森林面積3.55億畝,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外,還有11處次生林區以及各地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森林資源總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已達20%。同時,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全區有野生(脊椎)動物712種,野生(維管)植物2718種,濕地面積6639萬畝(自然濕地6573萬畝),占全國濕地面積的11.5%,列全國第三位。此外,我區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區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自我調節能力不強,加之過度開墾、放牧等人為因素使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十分嚴重。我區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爾五大沙漠和呼倫貝爾、科爾沁、渾善達克、烏珠穆沁、毛烏素五大沙地,在陰山北部還分布有大面積嚴重風蝕沙化土地。全區荒漠化土地9.26億畝,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52.2%,約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3.5%;沙化土地6.22億畝,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35.1%,約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24.0%;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2.67億畝,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15.04%,約占全國的57.2%。沙化土地遍布全區12個盟市90個旗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區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建設和保護好生態環境,對維護東北、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
(二)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區地處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對森林、草原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生物多樣性、農牧業生產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或威脅,溫度升高還將加劇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緊張狀況。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克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恢復和修復森林、草原、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抵御氣候災害能力,穩定農牧業生產,是全區經濟發展需要面對的長期挑戰。
我區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基礎,全區分布著草原、森林、濕地等極其重要和特殊的生態系統,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固碳減排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多樣的生態類型,既是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全區草原草地的碳匯總量在1.3萬億噸,這相當于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億噸,通過發展草產業,可以有效地增加草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是低成本的固碳減排的途徑。全區森林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量347.84億立方米,森林年固定碳匯功能為3600.87萬噸,居全國第三位,每年吸收二氧化碳功能為13203.18萬噸、釋放氧氣功能為9020.56萬噸;森林碳儲量為69384.58萬噸,占全國森林總碳儲量的8.88%,居全國第五位。全區濕地類型多樣、資源總量大,濕地總面積424.5萬hm2,列全國第三位,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洪水、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巨大的生態功能。構筑我國重要的北方生態屏障,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構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生態綜合治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社會和諧提供重要保障。
二、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對策
(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一是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生態綜合治理;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五是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1.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必須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以調整畜群、畜種結構,提高畜產品質量和效益為重點,走生態畜牧業的路子,使天然草原的載畜量得到合理控制。要努力建設現代牧業產業體系,以節水灌溉草場建設為中心,提高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畜產品生產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注重畜牧業資源的節約使用、循環利用、綜合開發,努力培育產業集聚帶,提高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2.大力發展牧區現代生態型家庭牧場建設
在推進和規范草原承包制度上,積極引導草原使用權合理流轉,通過合作經營、集約經營等方式,對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等草場資源狀況好的地區,采取“以草定畜、以畜定人”建設和發展牧區生態現代家庭牧場。以增強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畜牧業生產發展、農牧民增收、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改善畜牧業生態環境。
3.積極發展生態后續產業
大力實施標準化人工草地建設工程,在大興安嶺西麓、陰山北麓的林牧、農牧交錯地區建立規模化種植基地,實現優質牧草產業化經營;加大蓯蓉、鎖陽、甘草、沙棘、沙柳等沙地植物資源開發力度;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林沙產業和草產業,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
(三)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提高內蒙古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要從全社會、全領域的視角探索整個區域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成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經濟社會的許多領域。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工業升級、促進節能降耗、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緩農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等措施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機制,在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全面推動綠色化,使綠色發展要延伸到社會、人文領域,在促進經濟社會、人文全面綠色發展中,從而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鼓勵牧區低碳行動與草原碳匯。草原、森林和海洋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碳庫。牧區水資源和畜牧業與草原地區碳循環密切相關,它們的低碳行動可促進草原碳匯,也可提升草原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在牧區成立專門碳匯機構,設立專項碳匯基金,支持牧區水資源和畜牧業的低碳行動,使牧區水資源得到合理保護和利用,使低碳草原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內蒙古牧區實施的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都有利于草原生態恢復及草原碳匯。各級政府通過政策協調,把增加的碳通過統一的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用于草原畜牧業的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補貼,使牧民通過增加草原碳匯而提高收入。
(四)繼續加大生態工程建設力度
1.加大草原保護與建設力度。建設全國最大的天然草原保護與治理示范區。堅持草畜平衡,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繼續實施退牧還草、風沙源治理、生態移民等工程,合理采取休牧、輪牧和階段性禁牧等措施,通過自然修復和人工種草恢復植被。建立和完善草原改良、草種繁育、災害防控和草原生態監測等科技服務體系,有效保護草原。
2.強化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支持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在林區逐步實施“代木能源”工程,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匯技術示范工程。推進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 - 2020年)》。
3.加大重點濕地保護與恢復力度。嚴禁濕地開墾等破壞性活力,逐步扭轉濕地萎縮趨勢。
4.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力度,啟動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專項治理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
5.加大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規劃實施力度。啟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工程,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實施黃河沿岸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加強江河源頭地區水土保持和嫩江、遼河流域黑土區及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流失監測能力。
(五)建立長期穩定的生態建設補償機制
拓展生態建設保護補償領域,創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受益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現行生態項目補償具有時限性、項目之間缺乏整體性、綜合性和可持續性等問題。盡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與管理、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與補償的方針、政策進行統一協調,科學確定生態環境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和補償對象,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針對我區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生態綜合治理需要,優先制訂重點生態治理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出臺牧區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生態治理和經濟補償政策,對礦山開發形成的水土保持、土地復墾、生態恢復、環境保護等問題,應由開發建設單位對地方和草原所有人進行合理補償并承擔相應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
(六)認真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2009年- 2020年),針對國家和自治區確定的限制開發區,實施“減輕壓力、休養生息”的方針,建立水源涵養型、防風固沙型、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型等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在礦產資源開發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依據地域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對礦產資源開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發展潛力,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環境保護監管能力和永續利用等因素,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四類主體功能區。推動地方落實生態功能區劃,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機制與制度建設,發揮生態功能區劃對資源開發和建設活動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七)處理好五大基礎建設與保護生態的關系
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必須正確處理好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五大基地建設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利用清潔能源;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2.中共呼和浩特鐵路局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