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我國網絡零售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垂直類產品也在電子商務領域表現出顯著的增長。根據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發布的信息,目前我國各種涉及農產品銷售的網站數以萬計,截至2012年,僅在淘寶網經營農產品的網店就超過26萬家,銷售額達到198億元,并涌現出中農網、新疆果業、菜管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農產品批發、零售和服務企業,在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解決農場產品“賣難”問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了促進農產品電商的快速發展,商務部還開通了新農村商網,在全國27個省的203個縣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累計促成農副產品銷售2200多萬噸,交易額810多億元。
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肥沃的土地資源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優勢的農產品包括玉米、高粱、小麥、馬鈴薯、莜麥、蕎麥等,畜產品包括牛、羊肉,是國家進行農牧業開發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內蒙古農牧業廳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內蒙古全年糧食總產量505.7億斤,較上年增長5.9%,首次突破500億斤大關,全區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產業化加工企業達到1780家,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為內蒙古發展及農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增產的同時,還必須看到,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與季節性、受氣候影響大和儲藏周期較短等特點,這些獨特的屬性決定了農產品在供給和消費的時間上具有不對稱性,當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而銷售環節不暢,就極易發生農產品的滯銷,所以“賣難”一直是農產品銷售中的“老大難”問題。
一、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優勢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銷售配送過程中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并在線完成農產品的購買、銷售、電子支付等過程。
1.快速傳播農業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
相較于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方式,電子商務通過暢通的信息流通和互動的信息交流,使農產品生產者和市場、中介機構、消費者面對面進行溝通,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可以將農產品信息快速傳播,將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供求狀況在最短的時間內公布,使供需雙方及時獲得全面、準確的農產品信息,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獲取農業信息的平臺,從而減少雙方所獲信息的不對稱,幫助農戶進行科學合理的種植、養殖決策進而減少追風現象造成的經濟損失。
2.擴大農產品市場空間
互聯網的發展為農產品開辟了更廣闊的銷售空間,同時延長了農產品銷售時間,使農產品在銷售區域和銷售時間上大大擴展,在擴大市場的同時還有效節約了人力成本,為農業生產者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3.銜接產銷、減少流通環節
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是生產者、批發商、分銷商最后到消費者,由于多個經銷商的參與使農產品的銷售環節增多,造成農產品信息傳播的拖延和產品積壓,多次傳輸與配送使物流交易成本增加、交貨時間延長,提高了農產品腐爛變質的機率增加農民的經濟損失。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平臺將農產品的流通從生產者直接到消費者,生產者通過網絡發布農產品信息,消費者通過網絡瀏覽農產品信息并直接下訂單,在交易過程中由于流通環節的減少使流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也縮短了買賣雙方的空間距離,實現雙方在網絡平臺上的互動交流,有效提高農產品交易的速度。
(二)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為了借助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業,內蒙古人民政府在2001年就印發了關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十五”規劃,指出在大力推進全區農牧業信息化的基礎上,使電子商務成為推動全區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的發展目標。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站建設、維護、管理能力都大大加強。根據內蒙古農牧業信息廳的統計,截至到2011年11月,全區的農牧業系統報送農牧業相關信息共12688條,總瀏覽數量達167.5萬人次,與2010年相比分別增加36%和324. 8%,農牧業網站的總訪問數量達2910萬人次,網站的服務能力也顯著提升。
自2011年,內蒙古地區已建成區級的農業數據中心和糧食數據中心兩大網絡平臺,在全區的各盟市和大部分旗縣建立了農業局域網絡,共71個旗縣建立了農牧業信息平臺,282個鄉鎮建設了農牧業綜合信息網絡服務點,形成了以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為中心,覆蓋34個旗縣、12個盟市的農業信息網以及19家農牧業專業網站,逐步實現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同時,設施農業物聯網的應用也在試點展開,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和通遼市的23個蔬菜基地安裝了706臺大棚管家,及時對大棚的溫濕度進行采集,通過設施農業網絡平臺實時指導農民進行生產、采集農戶的種植信息、發布市場的價格信息、需求信息等,以網絡信息和手機短信的方式向農戶發送實時信息,指導農戶的蔬菜實錯期上市、產銷對接,使農戶降低風險,增加收益。
2013年3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供銷合作社的內蒙古首家農畜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綠嶺瀚漠電子商務平臺(www.lvlinghanmo.com)上線,成為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表現。電子交易平臺依托供銷合作社在農牧區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將電子商務營銷配送網絡與實體銷售網絡結合,有效整合內蒙古區內專業合作社的產品資源,形成農畜產品的高效產銷銜接。目前,供銷合作社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等地建起實體農超對接示范網點20多家,經銷商品來自12個盟市390多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包括有機雜糧、大米、山珍、肉類、奶制品、沙漠產品等八大系列土特產品,共計20個種類5000多種產品,市場帶動效應逐步顯現。
二、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農產品實施電子商務觀念不強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施需要農產品企業、農產品種植戶、合作社、中介機構和消費者參與電商活動,而其中每一個成員對于網絡信息的知識和掌握能力都會影響到網絡交易的成功與否。目前我區很多農戶存在對于電腦、網絡和網上交易知識掌握不足;或存在對于網絡信息和交易不認同,認為網上交易風險大、銷售難以掌控;同時,農產品企業、合作社等對于農產品電商沒有足夠的重視。這些因素都制約了內蒙古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和普及。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依托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
雖然內蒙古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十分重視,但受財政能力所限;政策資金的投入還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目前,內蒙古大部分農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村級的網絡信息平臺很難建立,很多農戶由于家中沒有網絡終端設備和電腦,對于通過網絡發布農產品信息和交易的相關知識知之甚少。
同時,農產品電子商務對相關工作人員素質有特殊的要求,需要既熟悉農產品經營方式和農業經濟運行規律,又掌握電子商務技術與理論的復合型人才,農牧民基本不具備這樣的技術能力,而高等院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優秀人才基本不愿為農村地區服務,這些問題也制約了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內蒙古地區的快速發展。
(三)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
農產品的生物屬性對其加工、包裝和運輸等流程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內蒙古鮮活農產品的冷藏運輸技術的發展水平相當落后,且專用儲藏庫的數量很少,立體倉庫、低溫庫、冷藏庫等倉庫種類、數量更少。
內蒙古地區的物流信息化發展水平也較滯后,物流配送體系及物流信息化的不足,是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開展中較大的障礙。目前內蒙古大多數農產品的交易市場還沒有配備相應的信息設備,不能將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充分展示,雖然已有物流網和農牧業信息網絡平臺等相關網站,但針對農產品的加工與倉儲等流程的專業化網站建設并不完善,不能適應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需求。
(四)農產品標準化不足
內蒙古農業標準化的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許多農業標準并沒制定,整個標準體系還處在持續地修改和完善中,已經制定的農業標準也存在產中的標準較多而初加工和產后的標準較少等問題,關于農產品市場準入、質量、安全方面的標準就更少,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水平還很低和農業標準的推廣示范及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使已頒布的農業標準也沒有很好地推廣應用。
三、針對內蒙古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電商意識
作為政策制定者,內蒙古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的作用,促進農業信息網站和平臺的建設,采取各種形式對內蒙古電子商務的各類業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并激勵具有電商技術的大學畢業生和技術人員為農牧區服務;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業企業、合作社的鼓勵帶動下,使農牧民培養市場觀念,主動參與農產品企業化經營,積極加入農業合作社,利用多種形式學習宣傳網絡知識,更新農牧民觀念,提高農產品電商意識,利用產地優勢、特色產品優勢,形成專業的種植村或養殖村,通過網絡傳播農產品信息,并及時收集市場信息,避免因信息不暢或不對等形成的過度種植而產生“賣難”問題。
(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利用移動網絡
從目前來看,內蒙古地區可以引進比較先進的農業生產資料訂貨系統和拍賣系統,依托農業電子商務網絡平臺,將農牧戶、中介機構、批發商和零售商整合起來,使每一個成員可以自主的參與信息溝通并同時收集信息,借助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對接、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等,實現消費者在線訂購、電子支付以及物流配送。同時,激勵網絡運營商和移動通訊企業對于農產品電商給與鼓勵和支持,通過政策指導和激勵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
目前,內蒙古農牧區互聯網的普及率還較低,但廣播、電視、固定電話和手機的使用率高。因此,在逐步建設完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的同時,前期可以注重傳統媒體和手機輔助網絡信息平臺的推廣和使用。結合電子商務發展來看,電子商務正向手機的移動終端發展,而手機終端非常適合農民這樣具有流動性的生產群體。手機的普及直接可以實現以網絡平臺為支撐的手機對手機鏈接,可以幫助農牧民解決不愿意使用電腦、沒有時間被束縛在電腦旁、需要隨時隨地關注需求信息等問題,所有買賣和需求信息發布、在線訂購、交流溝通等都能通過手機實現,同時還可以借助企業微博、微信等溝通工具增加信息發布的靈活性和主動性,移動網絡的高效使用可以有效輔助網絡平臺的局限性和不足。
(三)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健全的物流配送體系是支撐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門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公路建設的資金投入,借助農牧區便捷的公路系統,實現農產品尤其是鮮活農畜產品的快速運輸。
同時,為了降低農產品在倉儲和運輸等環節的損耗,要借助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等經營模式,支持農業合作組織、種植基地建設農產品包裝加工、倉儲等配套設施,發展一體化冷鏈物流系統,并建立現代化專用倉庫用以儲存獨具特點的農畜產品。促進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建設物流配送中心以發展鮮活農產品電子商務。各級農業部門與交通部門協調合作,對鮮活農產品的運輸予以特殊管理,避免運輸時間和路線的限制,通過農產品綠色通道和發放通行證等方式,使農畜產品能快速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或運輸到消費者手中。還要完善內蒙古農產品物流網絡,以及時、準確地為農牧民、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農產品信息。
(四)促進內蒙古農產品標準化建設
內蒙古農畜產品種類眾多,不同的產品對于倉儲、運輸條件要求差異很大,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會使電商在銷售農產品和保證消費者體驗、利益上增加難度。因此促進內蒙古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是保證農產品電商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首先,完善內蒙古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其次,建設、完善內蒙古農業生產原料質量監測體系,加強對農業標準實施情況的監控;再次,使內蒙古農業標準化體系得到切實的應用與推廣,使農戶積極參與標準化農產品生產流程,提高農產品品質,形成農產品品牌。使農戶從自給自足的經營者變成為具有專業種植、養殖技術的商品生產者,提高內蒙古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據業內人士分析,預計全國農產品網絡交易市場在2014 年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實現 5 倍的增長。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傾斜,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大勢所趨,農產品流通中引入電子商務是內蒙古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