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農業競爭力是農產品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既受到生產供給因素的影響,也受市場需求和其它競爭主體的作用。農業競爭力可以表示為農業生產的潛力、農產品市場占有能力、成本和價格決定的盈利能力和農業持續發展能力等。現有許多研究農業競爭力的文獻,競爭力衡量方法存在差異。一些學者運用因素分析法,借助統計和給定權數計算農業競爭指數并進行占位比較,有的學者運用DEA/GRA模型對國家或地區農業競爭力進行排序和運用國內資源成本率即DRC來衡量農業競爭力,也有一些學者運用Balassa(1965)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描述農業競爭力,這些文獻有利于深化對產業競爭力的認識,為進一步研究產業競爭力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基礎,但是,現有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分析研發投入對農業競爭力效應的較少。
農業競爭力是農產品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在實際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自然土地、勞動力素質等。由于農業投入特點是土地、勞動力密集型的,資本投入尤其是研發投入為提高產出效率和改變競爭力最活躍的因素,研發投入最終可以提升土地、勞動力及資本投入的產出效率。這里,運用RCA衡量農業競爭力,探討研發投入對中國農業競爭力的效應,探索研發投入對農業競爭力的影響規律,以求促進我國農業競爭力提升。
二、農業競爭力衡量及其假設
(一)農業競爭力的衡量方法
從市場競爭格局出發,借用Balassa(1965)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表示產業競爭力為:
B=(xij/xit)/(xnj/xnt), (1)
這里x表示出口,i表示某國或地區,j表示某種(類)產品,t表示各種主要出口產品的集合,n表示國家或地區集合。RCA也成為相對出口優勢指數。一般認為,當B≥時,表示出口優勢明顯; B<1則表示出口優勢不明顯。
在Balassa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基礎上,Vollrath在實際研究中進行了拓展,運用相對貿易優勢 (Relative Trade Advantage: RTA) 指數:
RTA=(xij/xit)/(xnj/xnt)-(mij/mit)/(mnj/mnt), (2)
其中,RTA=(mij/mit)/(mnj/mnt) 為相對進口優勢指數,m表示進口;RTA為相對出口優勢與相對進口優勢的差。當RTA≥0時,產業具有競爭優勢;RTA<0,表示競爭處于劣勢。RTA取值增大,表示競爭力優勢提高。
作為RTA的替代,引入顯性競爭力(Revealed Competitiveness: RC)指數:
RC=1n[(xij/xit)/(xnj/xnt)]-1n[(mij/mit)/(mnj/mnt)], (3)
即顯性競爭力為顯性出口優勢對數與顯性進口優勢對數的差。當RC>0時,表示具有競爭優勢;當RC<0時,競爭處于劣勢。
(二)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及假設
根據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等貿易理論,一國或地區某產業的競爭優劣勢取決于其擁有的要素成本和效率高低。綜合現有文獻研究,農業競爭力表現為在市場競爭后產生的一種狀態,是相對于其它主體而言的一種市場地位,其影響因素有一國或地區的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大自然賦予的條件,包括土地、河流、氣候等因素,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變,但是經過人類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和充分發揮自然因素的作用。
一國或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也受到投入資本總量和質量、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技能、產業結構及其演變以及農業研發投入等因素的影響。在既定自然條件下,資本、勞動力投入的規模直接影響農業發展規模,而研發投入和勞動力技能水平則決定了資本、勞動力的產出能力,影響了投入產出效率。相對于自然資源、勞動力等其它因素,研發投入的能動性和推動力更大,研發投入的質量和數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力、自然土地的產出效率,能對農業競爭力變化產生正向作用,可以得到假設:
H1: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研發投入增加對農業競爭力提高具有正向效應。
除了資本、勞動力投入、研發投入及勞動力素質等,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業競爭力是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比較作用形成的。因此,競爭力分析是一種動態比較分析。以研發投入與其它產業研發投入均值的比率表示農業研發的相對強度,可形成假設:
H2: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研發投入與其它產業主體研發比值的比率上升,對農業競爭力具有正向效應。
三、數據來源及研究路徑
查找《新中國統計年鑒》(60年)、《中國農業年鑒》、《中國對外貿易年鑒》等,搜集中國農業歷年資本、勞動力投入、農產品外貿金額和研發投入等數據。
根據上述分析,為分析農業研發投入對農業競爭力的影響,引入模型:
Comτ+a0+aRDτ (4)
Comτ表示第τ期農業競爭力指數,農業競爭力指數可分別用RCA、RTA或RC等指數表示,RD表示農業研發投入(或比例),a0 、a1 及a2都為對應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由于獲取勞動力素質變化的數據存在困難,引進時間變量以表示這些因素的變化,根據數據的實際情況需要,可建立模型:
Comτ+a0+a1τ+a2RDτ (5)
根據上述兩假設,模型中RD表示研發投入或研發投入強度,其回歸系數應該大于0,在實際研究中,模型的具體形式可根據數據特征進行檢驗和選擇。
四、農業競爭力的核算和分析
收集我國歷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以及全世界農產品進出口金額,具體地,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由第一產業進出口減去礦物原料、潤滑油等進出口金額得到。運用公式(1)、(2)和(3),分別計算出我國農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RCA、相對貿易優勢RTA和顯性競爭力RC,如圖1。
分析我國農業競爭力的RCA、RTA和RC的相關關系,發現它們之間呈現強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ρ(RCA,RTA)=0.968,ρ(RCA,RC)=0.948,ρ(RTA,RC)=0.964。
觀察我國農業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在1990-2009年間,我國農業競爭力不斷下降。自2001年以來,RCA降到低于1,并逐年下降為2009年的0.381;RTA和RC自1995年以來低于0,到2009年分別下降為-2.47和-1.53??傊?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業競爭力就比較弱,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之勢。
利用《新中國統計年鑒》中我國1990-2009年財政農業科技三項經費與歷年研究試驗支出的比例表示農業研發投入強度,發現RD滯后一期對競爭力指數具有因果關系,經協整檢驗并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表1 研發因素對農業競爭力的影響
注:Obs為樣本數,括號內數字為t統計量,*、**分別代表5%和10%顯著水平。
回歸分析發現:農業研發投入占全部研發投入比例對農業競爭力具有正向影響。用農業研發投入比例作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競爭力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上述分析驗證了假設H1和假設H2, 即農業研發投入(比例)越大,農業競爭力提高有強正向效應。
雖然農業研發對其競爭力具有較強的正向效應,但我國農業競爭力仍在不斷惡化。由于在工業化推進過程中,農業領域的優質資源不斷外流,如勞動力轉移、資本外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土地肥力下降等導致農業競爭力下降速度過快,又因農業研發所占比例在不斷下降。因此,農業競爭力正向作用還是遠低于負向影響,我國農業競爭力不斷惡化。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收集大量數據,運用競爭力指標計算我國農業競爭力,分析競爭力變化,得到以下結論:
其一,我國農業競爭力在1995年以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競爭力卻逐年下降,1995年后轉為明顯的劣勢。
其二,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國農業競爭力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與其它產業相比,農業的優質資源不斷外流,如勞動力、資本等轉移,導致技術進步速度緩慢,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且滯后,農業資源劣質化、生產環境惡化,雖然農業研發投入絕對數額在增加,但相對比重卻急劇下降,這些致使我國農業競爭力迅速下降。
農業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產業,其健康發展有利于確保工業化進程循序穩定推進。我國農村仍占有近50%人口,農業資源仍會不斷流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業競爭力會繼續受到沖擊,這會干擾我國工業化持續推進。農業是弱勢產業但具有強正外部性,政府應制訂穩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發揮調節作用,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加強對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研發投入比重。農業是弱勢產業,但農業關系國家穩定和發展后勁。其弱勢表現為對生產環境、銷售行情的控制能力弱,盈利風險高,優質勞動力外流,剩余資本流出,土地向外轉移以及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等,這些大大地降低了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但是,農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卻關系到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命安全,影響到國家穩定。因而,必須加強對農業研發投入,以技術進步來彌補農業資源外流。
其次,培訓農民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力技術水平和市場經營能力,是農業競爭競爭提升的關鍵。促進技術成果在農業經營中應用,引導農業經營者掌握和運用市場機制,實行規?;⑸虡I化生產,提高農業競爭能力。
再次,加強市場研究、信息收集與傳播,構建農產品風險管理體系。研究和傳播市場信息,國內外農產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幫助農業經營者及時了解農產品供求狀況,合理調整生產和銷售渠道應對市場波動。長期來說,應綜合保險、金融等建立農產品風險管理體系,規避農產品風險,確保經營環境、收益穩定,以利于提高農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1.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
2.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