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國際性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大蕭條的時期,五年已經過去,雖然世界經濟從總體上來看已漸漸走出困境,但接連發生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以及國際信用評級的依次下調卻提醒我們,絕不能因危機消退就不再作為。
回顧這場危機,除美國金融監管的缺陷以外,全球金融監管合作方面也存在弊端,金融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的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始終未能很好的解決,金融監管合作機制未能全面建立等問題成為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我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遭受到了損失,主要是外匯儲備的貶值及證券市場的巨大波動。目前我國實行的分業監管的模式暴露出諸多弊端,監管真空和監管不力等問題尤為明顯,亟待改善。因此,在危機之后對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進行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一、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改革歷程
(一)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一直是以雙線多頭的監管模式為主,這與美國的行政體制構成有很大的關系,由此也造成權責分配不清,不同的監管單位對于統一業務都有監管的權力,這種交叉式的多邊金融監管機制在金融證券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暴露出種種缺陷。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以及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從2008年起,美國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2008年3月底發布的《現代化金融監管架構改革藍圖》,分別針對美國住房抵押金融市場、監管權力的交叉重疊、監管構架的完善提出具體措施。雖然這份藍圖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是他的改革理念是非常先進的,為新一輪美國金融監管改革奠定了基礎。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最終成果是《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的頒布。其內容涵蓋了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運行機制的全方位的改革和修訂。
(二)英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英國金融業有著自律監管和分業監管的傳統,但自1986年“金融大爆炸”后開始逐步向統一監管轉變,特別是在1997年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后,統一監管模式逐漸成型。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統一金融監管的國家,相比于美國,英國的監管模式更貼近于中國,因此更具有借鑒意義。
英國金融監管系統在2007年受到巨大挫折。受次貸危機影響,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北巖銀行發生嚴重擠兌。為了彌補監管漏洞,英國發布了《對沖基金標準管理委員會標準》以及《金融穩定和存款者保護: 強化現有框架》征求意見稿等一系列法案。但是危機并沒有得到緩解。
2009年以后,英國大力推行徹底、系統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公布了《2009銀行法案》、《金融監管新方案:改革藍圖》、《ICB最終報告》等一系列監管改革方案,建立金融監管新架構,以增強金融機構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歐盟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由于歐洲的許多大型跨國銀行是美國次貸類證券化金融產品的買家,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歐盟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由此,歐盟也開始反思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致力于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歐盟的金融監管實行的是合作型金融監管機制,對成員國所有金融機構實行統一監督管理。這種監管方式有它的弊端,其理念過于寬松,加大了監管的難度,同時也由于監管部門眾多,造成了權力的分散等。
歐盟改革的進程可以說是最快的,從歐盟委員會立法建議的出臺到通過《歐盟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只經歷了一年的時間。通過改革建立了統一的監管機構——歐洲系統性監管委員會(ESRB),對宏觀系統性風險進行識別、監管和評估,并提供相關的監管措施和建議。微觀層面,重新成立了歐盟銀行管理局、歐盟證券市場管理局、歐盟養老和職業年金管理局,三個機構負責建立一套單一的監管規則,消除各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標準不同帶來的沖突。
二、中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中國金融監管的現狀
中國吸取了他國金融改革的經驗,強化了金融監管體制,以中國分業經營的實踐為基礎,確立了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原則。中國目前所采用的是以各類法律及法規為主要監管依據,相關政府部門、證券交易所、自律性組織為監管主體的分業監管制度。在中國金融市場中,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是主要金融監管機構。此外還有國資委、財政部和各類非政府性金融協會協助對金融市場進行監管,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自身完善監管的同時,中國也在和世界接軌,《巴塞爾協議III》成為中國制定完善金融法規的參考。銀監會結合巴塞爾協議的新規定對資本監管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別為5%、6%和8%,對逆周期監管提取0-2.5%的逆周期超額資本,系統性重要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為1%。
(二)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大,金融衍生產品的不斷嘗試和經營業務范圍的擴展,以及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現階段中國分業監管模式面臨挑戰,中國的監管體制不適應新形式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 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雖然我國陸續頒布了許多金融法規以完善制度建設,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為金融機構規范經營和國家宏觀監督提供了依據。但是金融法的司法性和透明度不高,也缺少像發達國家立法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面對新興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創新產品,法律涵蓋范圍也不夠廣泛。
2. 部門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溝通
我國目前的分業經濟、分業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監管機構間的信息傳遞滯后或失真以及信息有時甚至不能共享的問題。受利益追逐等因素驅使,金融機構會利用這種各監管機構規則之間的漏洞,規避監管,就可能損害投資者利益,為金融市場帶來風險。
3. 現行體制阻礙金融創新
不斷進行金融產品和業務的創新,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在現有的生產條件下,創造出更大的利益空間。但是在我國,由于金融業的產生和發展較為落后,現有體制下所形成的對金融業的嚴格監管導致創新活動的長期受到抑制。在政府主導、機構監管的模式下,法律對于金融創新的要求過于嚴格,金融創新很難發揮其應該有的活力。
4. 監管的透明度不夠
透明度原則是公開性原則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和保證,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不少國家已經開始逐步接受和采納這一細則。我國雖然也采取措施以加強金融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工作的建設,但在實踐中,因為信息紕漏可能會影響經營者的利益,導致國內很多金融機構和公司的信息披露意識淡薄,對其抵觸,不規范甚至編制一些虛假信息。這為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埋下巨大的隱患。
5. 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不足
隨著金融市場的跨國發展,國際性的監管合作已經成為各國的一個共識。入世以來,中國在金融監管的地區合作和全球合作方面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目前中國在國際金融合作方面的手段仍然比較匱乏,主要使用的是簽訂諒解備忘錄的形式,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較弱。另外,中國的金融監管要求與國際標準的金融監管要求也還存在著差距,由此導致國際合作開展存在銜接和手段的問題。
(三)中國金融監管的改革建議
以這次金融危機為契機,各國及國際組織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作為第一強國的美國,其監管模式值得我國思考。英國對于傳統監管體系調整的經驗,其模式值得中國借鑒。歐洲為調節各成員國監管做出的嘗試和努力,值得地域廣大的中國進行研究。因此要從世界各國的監管歷史中得到經驗,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建立。分業監管的主要弊端是缺乏一個能夠進行整體宏觀調控的部門,各監管機構缺乏有效配合導致監管重疊、監管真空等問題的產生。建立宏觀審慎的監管框架有利于統一規范各監管機構的職責,而央行職責的強化能夠更好的對其他部門進行監督,控制系統性風險的積聚和發生。
第二,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的法律是實施監管的基礎,必須盡快完善。利用法律法規明確各部門職責,做到違法必究。立法還要加強對投資者、消費者的保護。
第三,為了防范風險的發生,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面對影響越來越大的金融風險,與其事后處理,不如事先預防。風險預警和風險披露是各國都關心和研究的問題,中國對此也應該予以重視。
第四,要適當放寬政府的監管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推動金融業蓬勃發展。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才能保證金融系統的合理有效運行。此外,對于金融監管改革的進程也要有所把握,欲速則不達。
第五,中國已經開始同世界經濟接軌,就必須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危機的防范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每一個國家都要承擔其相應的責任。中國不應被動的接受國際影響,而應成為一個主動者,充分發揮其應盡的職能,提高國際影響力。
中國應該將危機轉變為機遇,積極投身到世界經濟融合、秩序構建、金融發展中去,這是中國步入世界的必要過程,也將會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放眼未來,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是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必經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