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1-5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11.6%,為2002年以來的歷史低點;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增長19.7%,雖較1-4月略有增長,但仍難掩回升乏力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限額以上)同比增長2.1%,為歷史最低點。根據內蒙古(DRC)宏觀經濟景氣預警系統,進入5月份,宏觀經濟預警指數仍維持在歷史低位(圖1),工業、消費、企業利潤、財政收入預警指數繼續呈回落態勢,工業指數、消費指數、工業企業利潤指數運行于“過冷區”。從經濟景氣走勢看,我區宏觀經濟一致指數已連續8個月延續下行趨勢,表明當前我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整體處于緩中趨穩、下行調整階段,回升基礎尚未穩固,經濟回暖尚需時日。
一、1-5月內蒙古經濟運行特點
(一)經濟增長再下臺階
2002-2009年,內蒙古經濟連續8年增速全國第一,年均增速18.5%,高于全國8.7個百分點,最高增速達到23.8%。進入“十二五”,隨著全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區經濟增速受到極大影響。201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下降至11.7%,增速排名降至全國第13位、西部第10位。進入2013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率更是跌破兩位數,僅為9.9%,排名進一步降至全國第18位、西部第11位。
(二)生產、需求低速運行
工業、服務業增勢乏力。1-5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同比回落2個百分點。主要行業中,能源對全區工業的支撐力繼續走弱,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速同比下滑11.1個百分點,原煤產量增速同比大幅回落16個百分點,為2001年以來最低。一季度,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連續五個季度維持個位增速。全區主要服務行業除金融業增速同比回升6個百分點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分別較上年回落7.5、0.9和6.6個百分點。
投資平穩,消費下滑明顯。1-5月份,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公共消費下滑與居民消費乏力對消費增長形成雙重制約。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限額以上)增速僅為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4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8個百分點,創2011年公布限上消費數據以來新低。其中,石油類消費低于上年同期25.8個百分點,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為-46.5%,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6.7個百分點,是我區消費下降的重要因素。
(三)效益、收入繼續下滑
1-5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5%,較一季度下滑5.3個百分點,創2005年以來歷史新低。六大優勢特色產業中,除農畜產品加工實現利潤同比增長6.8%外,煤炭、冶金建材、化學工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8.3%、12.6%、10.4%、28.5%。
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萎縮對全區財政增收形成較強制約。1-5月,全區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速為0.1%(圖3),完成年度預算不足四成。經濟持續下滑也加劇了居民增收難度。一季度,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速分別為10.1%和14.7%,同比分別下滑5.6和5.1個百分點,名義收入分別為6998元和3224元,剔除物價因素后,城鎮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實際人均現金收入增速分別為6.8%和11.2%,較名義收入少431.6元和315.1元,均處于2010年三季度以來的較低水平。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結構性矛盾掣肘經濟穩健增長
我區工業和投資內部結構不均衡給當前及下一階段全區經濟增長帶來較大壓力。從工業看,全區投資品和消費品生產較不協調,能源類生產壓力明顯,且低端產業和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特征明顯,使高技術高成長產業難成規模,工業增長潛力受到較大限制。隨著市場對能源需求的下降,能源工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由2011年的30.1%下降至2012年的24.7%的歷史低位。
伴隨著傳統能源類市場需求井噴式行情的終結,全區以能源為主導的投資空間日益縮窄,投資已進入兩難境地:投資傳統能源重化工業,面臨生產超壓、企業盈利困難等問題;投資戰略性新興領域,面臨產業配套弱、創新平臺滯后等約束。因此,如果再沿襲固有經濟發展方式,我區后發優勢將趨于削減,經濟持續增長的路子將越走越窄。
(二)企業盈利空間持續收窄
一是市場波動導致主要工業品價格不斷降低。進入5月份,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9%,跌幅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主要工業品中,煤炭、鋼材、鋁、鋅、鉛、銅價格繼續下降。其中,高、低熱值動力煤坑口價和銅價同比分別下降125元/噸、50元/噸、4783元/噸,全區很多煤礦損失慘重。
二是企業經營成本繼續增加。當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普遍上浮20%,企業用工成本已占總成本30%-40%。另外,為完成年度稅收任務,部分地區開始對企業加大征稅、罰款力度,有些地區要求企業補交前期緩交的各類基金款,甚至要求把明年的部分稅收提前繳納。目前,全區工業企業利潤預警指數僅為74.4,為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企業經營環境趨于困難。
(三)資金供給緊張
受市場因素影響,資金流動性趨緊,信貸投放分布不均。2013年5月末,全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同比分別下降6.4和5.5個百分點,回落到歷史較低水平。信貸投放規模的減緩加劇了項目建設資金的緊張狀況,1-5月,全區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2.7%,低于上年同期6.2個百分點,全區重點調度的149項10億元新建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僅占本年計劃投資的24.9%。
(四)居民“無力消費、不敢消費”問題凸顯
一是長期形成的高投資增長模式對消費形成了強力擠壓。在全區重化工業體系下,工業吸納就業能力逐漸減弱。2005年-2012年,我區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11個百分點,就業比重提高不到3個百分點,截至2012年,我區二產比重達57%,但就業比重僅為18%左右。2013年,隨著經濟減速,我區就業矛盾進一步加劇。全區高校畢業生總數突破11萬人,但崗位需求數呈下降趨勢,其中能源化工、傳統制造業崗位需求明顯縮水,截至5月份,全區畢業生簽約率僅為22.56%。沒有一定規模的就業群體做支撐,消費規模難成氣候,消費增長面臨嚴峻挑戰。
二是居民“有心消費,無力買單”。進入2013年,全區居民收入增勢進一步放緩,但教育、醫療和住房等支出比例未見縮小,初步測算,家庭教育、醫療和住房平均支出分別占家庭總收入的30.1%、11.8%和50%,在這三重擠壓下,居民其它消費勢必削減。除此,全區社會保障投入力度放緩,1-4月份,地方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速僅為6.1%,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5.4個百分點。社保投入的減弱使中低收入群體教育、購房、醫療支出比重更大,導致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無力消費,也不敢放手消費,居民“保儲蓄、抑消費”意愿仍較強(圖5),全區消費規模持續擴張難度加大。
(五)財政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
資源型產業稅收收入一般占我區全部稅收收入的1/3左右,但受當前煤炭市場需求下滑影響,1-5月,全區采礦業稅收同比減少76.3億元,下降24.3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稅收同比減少76.23億元,下降29.18%。長期看,隨著資源類產品市場需求的下降,我區20%-30%的財政收入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但財政支出任務依然較重。1-5月,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調整預算的35.69%,同比提高3.26個百分點。下一步,隨著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工作的持續推進,財政剛性支出將維持25%-35%的增速,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和政府承擔的剛性支出增加的矛盾會愈發突出。
三、2013年下半年內蒙古經濟形勢判斷及對策建議
(一)下半年經濟運行趨勢判斷
受國家增速放緩、市場需求疲軟以及自身結構性失衡等因素制約,下半年全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在國家以及自治區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影響下,下半年,全區市場需求及內需潛能將有所改善,經濟運行將緩中趨穩,主要判斷依據如下:
從經濟周期性變化規律看,我區變化規律和全國基本一致(圖6)。國內經濟自2012年9月份企穩回升以來,基本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13年一季度GDP增長7.7%,分別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放緩0.4和0.2個百分點,相對于2012年前三季度降幅超過1.5個百分點相比,經濟穩定性有所提高。相應,在我區繼續加大調結構和保增長等政策的實施驅動下,下半年,全區需求面和供給面雖維持低速運行態勢,但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經濟運行基本處于平穩態勢。
圖6 內蒙古與全國經濟增速走勢
從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止跌企穩跡象初顯。根據宏觀經濟景氣預警指數,我區宏觀經濟預警指數雖然已連續四個月運行于過冷的“藍燈區”,但3月、4月、5月已連續3個月持平。根據先行指數,我區先行指數自2012年11月開始已持續上行7個月,2013年5月份達到103.68(圖7),先行指數持續回升,顯示出我區經濟未來繼續好轉的積極信號,根據我區先行指數領先于經濟發展趨勢6-10個月的經驗判斷,未來若沒有突發因素,我區下半年經濟增長將緩中趨穩。
從市場需求看,全國實體經濟能否回暖決定我區投資品產銷空間。截至6月份,國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購進價格分別連續16個月、13個月同比下降,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黑色金屬、燃料動力、有色等重工業品跌幅較大,表明需求仍然偏弱。目前,國家重點調度的120種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面僅為67.5%,鋼鐵、水泥、電解鋁等我區主要工業品繼續處于去庫存、去產能過程,全區主要工業品產銷空間有限,將進一步影響工業增長動力。盡管如此,隨著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貫徹落實,五大基地建設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將一定程度上放大區內投資品市場規模,推動企業生產經營平穩運行。而且下半年國內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整也將給投資品市場帶來新的需求空間。綜上,下半年我區投資品市場需求雖不會有實質性改變,但不會有較大跌幅,預計呈中速平穩態勢。
從投資看,工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三大領域是影響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關鍵。其中,受國家政策約束、市場需求減弱多重制約,下半年,工業投資繼續受到制約,對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趨弱。但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第三產業等領域投資將對全區投資形成一定支持。1-5月全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24%,高于上年同期13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3.1%,高于上年同期2.1個百分點。同期,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較上年都有明顯加快,受此影響,房地產投資扭轉上年下降25%左右的負增長局面,呈現逐步回暖態勢。另外,隨著《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若干規定》、《自治區加快服務業發展若干政策規定》等一系列相關政策的貫徹實施,將更有利于激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服務業領域。綜合看,預計下半年投資仍將維持中速平穩態勢。
從消費看,我區消費結構主要集中于傳統消費領域,文體娛樂、旅游休閑、教育培訓等改善型消費、發展型消費供給嚴重不足。下半年,在傳統消費領域陸續進入平穩期,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全區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尤其是公共消費下滑與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的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將繼續制約全區消費規模的持續擴大,短期內消費難有較大突破。考慮到消費是國家、自治區政策鼓勵和引導的重要方面,擴大消費的政策以及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使得全區消費增長的潛力依然較強,加上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以及全區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及非全日制工作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費預期。綜合看,預計下半年消費市場將弱中趨穩。
(二)對策建議
1.以“五個基地”建設為契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加快現有火電機組技術改造的同時,利用好天然氣、風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同時,加快推進煤炭深加工和煤電(風、光)用產業鏈發展;二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發展煤電冶、煤電化、煤電光伏等煤基新興產業。大力培育非煤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裝備制造及關鍵零部件等配套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四是加速投資結構升級。引導投資重點既要與“五個基地”建設相結合,又要重點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公共產品領域。
2.以“穩生產”和“擴消費”為抓手,推動經濟平穩增長
穩生產方面,一是實行“輕稅政策”,對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緩征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企業所得稅。盡快出臺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實施細則;二是優化發展環境。支持工業企業采取租賃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適當降低經營困難企業的城鎮土地使用稅。允許拿到地的企業分期付款,減輕企業的購地款負擔;三是增加企業效益。引導企業強化精細管理,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加強對原材料、燃料及輔助材料的采購管理,加強企業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管理,縮短資金循環周期。
擴消費方面,一是拓寬消費領域。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教育等消費增長點,積極培育養老、養生、家政和電子商務等服務消費熱點;二是優化消費環境。重點加強和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加快交通、供水、垃圾處理、無線寬帶(WLAN)、商業網點,醫院、養老院、幼兒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消費支撐體系建設。加大消費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建設力度,加強城鄉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有效啟動農村牧區消費。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經營,降低消費風險,讓居民放心消費。
3.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多渠道提高收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以及工資支付保障和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所占比重。提高公務員基本工資占比,提高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和基層公務員工資水平。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拓寬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鼓勵通過動產、不動產投資,將資金、技術等要素轉化為經營性產權,依法增加租金、利息等財產性收入。
多手段創造就業。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增加就業,貫徹落實扶持非公經濟發展的70條若干規定,為非公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工程,加快形成“創業富民”的長效機制。按不低于10%的增速逐年穩定提高創業引導資金,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的公共創業指導平臺,做好創業項目開發、征集、論證、推介服務。支持城鄉勞動者居家靈活就業,其從業人員可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
多措施提升保障。在“應保盡保”基礎上,養老保障金隨市場價格、居民收入的變化每年提高10%。加強大病醫療救助能力,逐步減少大病救助病種限制,提高救助標準。適當降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各級別醫院住院起付線,提高封頂線,減輕個人醫療負擔。落實好職工帶薪休假制度,使職工有時間進行文化教育、休閑旅游、健身等服務性消費。在控制地價基礎上,增加中小戶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給,滿足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減小購房對消費的擠占。
課題負責人:杭栓柱
課題組組長:楊臣華
執筆:付東梅 劉軍 田曉明 杜勇鋒
責任編輯:張莉莉